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2-10-12

【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有非智力因素都伴随着情感因素,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在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给实施素质教育设置了许多障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许多教师辛辛苦苦却事与愿违──成绩不尽人意;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很少,数学“尖子”并不愿意报考数学专业;学生学了数学知识以后无处可用,无处能用…。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和深思.调查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而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主要视该学科内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对老师是否喜欢等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的应用。

二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⒈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提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的?能作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

⑵挖掘知识魅力,引发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必须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强大动力。如讲《等比级数求和》时,给学生讲故事: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只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2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太低了。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22+23+…+263=18446744078709551615粒≈527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产量。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级数求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品质和情操。数学活动课一般可分为三个小组: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标,内容有游戏、故事会、板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猜数学谜语、实地测量、知识讲座、趣味数学竞赛活动(多解比赛、速算比赛、抢答比赛、最优解比赛等)和学习方法介绍等;②竞赛小组:为参加各级数学竞赛而设,以培养数学尖子为目标,内容有专题讲座、模拟竞赛;③补课小组:专为后进生补缺补漏而设,以转化差生为目的,内容主要有缺漏知识补习兼有学习目的性教育、学法指导、双基比赛等。

⒉鼓励性原则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給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成功地对各种疑难的解决,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情境,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⑴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学生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要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学生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的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从一副三角板和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的结论:90°+60°+30°=90°+2×45°=3×60°=180°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他们就会发现三个角之和都等于或接近180°,从而获得定理的结论。证明定理时,又从结论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180°与什么知识有关?怎样证三个角之和等于平角?怎样相加?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让学生动手尝试,得出多种证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最大参与,通过不断的成功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

⑵及时表扬与鼓励。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试探性转入主动性,希望有成就,能胜任,获得赞识与高度评价。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教师要扣紧“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丰富直观教材,以保证学生获得成功。要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滋味,或将一个较远的“大目标”通过一步一步设置较近的具体目标来达到,为学生设置成功阶梯,当学生达到目标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免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以保证学生的自尊心,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教师肯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非常重要,学生若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数学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