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惯性”这一词,本来属于物理学的,即“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本文想借用“惯性”这一词来解释数学中的一些现象。拟定为“数学思维惯性”,特指为:“对某一数学问题保持原有的思维状态的特性”。
一、数学思维惯性的存在与产生
数学思维的惯性,在数学的一些现象中确实存在着。下面举几个案例来加以说明。
案例一:每瓶香油10元,每买4瓶送一瓶。妈妈一次买了4瓶香油,每瓶香油合多少元?
案例说明:本题是选自四年级一次重要的测试卷上的题目。
正确答案应是:10×4÷(4+1)=8(元)
错误答案是:10-10×4÷(4+1)=2(元)
试卷拟题意图:因考虑教科书中的原题是四步计算的题目,自认为难度大些,所以把问题变换了,即把四步计算的题目改为三步计算的题目了。
案例现状:抽检两所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共计489人。选择错误答案的并且只是这一种错误的将近40%。
笔者曾对选择错误答案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话调查,大体上对错题的原因体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一读题,就发现和原来做过的题一样,就按原来的题目做了,没有发现后面的问题变了。”二是“没有认真读题,做错了。”
笔者对任课的部分教师也做了探讨性的调查,任课教师对错题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这类题是教科书中四步计算的题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给学生练习了很多此类型的题目,但只是按原题结构编拟的,没有变换形式。”二是“学生太不认真了,没有把题读明白,‘每瓶香油合多少元?’和‘每瓶香油便宜多少元?’一样吗?”
案例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比较说明问题,我们把本试题的原题型显示出来,也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48页7题:“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从以上的案例现状,我们不难分析出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思维惯性的产生
试题中明摆着是问:“每瓶香油合多少元?”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回答?却偏偏要回答另外的问题:“每瓶香油便宜多少元?”呢?
从前面对教师的探讨性调查就可做出了答案:是因为老师让学生练习了很多同类题,并且都是求“便宜多少元?”的,给学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见到“此类题”或是“此情境的题”,就会想到求“便宜多少元?”。学生的思维状态就这样确定了,也就是学生的思维惯性确定了。
2、数学思维惯性的存在
试题中的问题“每瓶香油合多少元?”难道学生看不见?不是的,是学生见到了和原来脑中存在的同类题,或是同情境题。根本就没有去看这个“所求问题”,而是见到题就按他原有的思维状态──求“便宜多少元?”去解题了。这就是数学思维惯性在起作用。这一点从对学生的调查得到了证实:“一读题,就发现和原来做过的题一样,……”。试想,如果学生知道怎样解题了,那他还去看、去想最后的问题吗?
3、“学生不认真读题”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由前两点的叙述可知,说学生错题的原因是“不认真读题”是不完全正确的。实际上,学生已经认真读题了,是因为思维惯性的存在造成他没有读完题目,就具有了解题方案(当然是错的)真正的错因是数学思维惯性的存在。
案例二:用9、7、3组成的六个两位数有()、()、()、()、()、()。
案例说明:(1)本题是选自一次重要的三年级数学测试卷上的题目。
正确答案是:97、93、79、73、39、37。
错误答案是:973、937、793、739、397、379。
(2)按教科书要求应是组三位数,由于校对版面时没有纠正过来,造成三年级学生做了二年级的题目。
案例现状:抽检两所学校三年级学生共计405人,选择错误答案的学生数在40%以上.
笔者也请两所学校的老师做了分析:一是:“出错的原因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都是用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试题中要求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打乱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审题不清而出错。”另一是:“错误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读题,只看见9、7、3三个数,误认为是组成三位数,导致与两位数相异,出现疏忽性错误。”
案例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用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已经练习得很熟练了。所以见到9、7、3三个数,并且是要组成数,不用细想,就去组三位数了。这是典型的思维惯性的作用导致的解题错误。
二、用数学思维惯性解释数学教学中的现象
下一篇: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