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小朋友们都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1:因为老师的动作都是一样的。
生2插嘴:是有规律的,重复的。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聪明,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的动作都是有规律的,那你能编一个这样的动作吗,让其他小朋友来跟你学?
马上有一个小女孩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一起整齐地跳了起来。课堂的气氛马上变得活泼热烈,全班同学在这样拍拍跳跳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也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了心理基础。这样的数学课,让数学知识丰富多彩、充满着激情,学生们还会不喜欢数学吗?
2、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我要学、我想学”的心态。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数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以满腔的热情,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比如:在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要给学生做一道相关的趣味数学题、开放题或讲一个数学家有趣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四、开展争论,激发数学课堂的创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他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你会求什么?学生回答:周长、面积。然后教师画出一个圆,标出半径为4厘米。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又会求什么?学生都说能求出周长。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还可能求什么?学生疑惑的猜想:也可能求面积?让学生拿出练习薄上的圆进行小组自主探索,师说:“可以看书。但老师更欣赏不看书能自己思考研究的同学。”学生本来想翻书的手又缩了回来。开始商量、或独立思考、或动手尝试……,过了4、5分钟,有学生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剪成了四等份,拼成了好象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我估计面积60平方厘米”……教师引导:“如果继续剪下去,会怎么样呢?”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发现,剪很多份就越象长方形,教师在让学生讨论半径与面积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动手、动口、动脑,使学习生动形象、化难为易。我一直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确实,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身心愉悦,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情感和极高的学习积极性。情感在这里为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了保证,推动了知识掌握的速度和深度,提高了知识掌握的层次性。平时教学中,我们应长期地、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发现、探索、创新的学习境界,让学生的学习情感投入,从而情不自禁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想是数学学习的源动力”,“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为此,数学教学时刻离不开“兴趣”、“猜想”与“探索”;不然,数学教学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厌学,丧失生命力,实践已证明,探索得来的知识最深刻难忘,它比教师直接给他更有效,这样的知识会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发现”的真正乐趣。一个好的氛围,便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展开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的创新思维。
孩子是纯真的,放飞情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纯真起来,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课堂自然更加精彩!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