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方形花坛四周铺有一条宽3m的水泥路,已知路面面积276m2(如下图),求正方形花坛的周长。
弄清题意:条件是有空白部分面积276m2,路宽3m,正方形的四条边长相等。问题是求正方形花坛的周长。
对条件与问题展开联想:正方形花坛边长知道了,其周长也就可求出来了。花坛边长与外正方形边长有联系:如将空白部分面积分成4个相等的梯形,则花坛边长与梯形的上底有联系(下左图);如将空白部分面积平均分成4个长方形,则花坛边长与长方形的长有联系(下图)……
建立数学模型:如根据每个梯形的面积与空白部分总面积276m2的联系建立模型,则:
一个梯形面积=276÷4(m2)
进而,建立方程(设花坛的边长为xm):
(x+x+3×2)×3÷2=276÷4
x=20
所以,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0×4=80(m)。
同样可根据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276÷4)m2,求得花坛的边长为276÷4÷3-3=20(m)。
6.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1)学生要掌握认真阅读课本的方法。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及其他文字,要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至读懂、读明白意思为止;要把文字与插图结合起来看,这样有助于理解图意、弄清文字24意思;要有重点地阅读某些教学内容,如重点阅读“想”的过程,方框内的结论,把重点的词、勾画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教材的关键、本质。
(2)学生可做一二道题目试试,看会不会做,如果感到还有困难,那么再次进行阅读,再次尝试做题目。
(3)教师要求学生做类似例题的练习,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
(4)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自学内容,也可使学习困难者得到补偿学习。
7.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问题性”程度较高,个体学习、同化有困难的材料,教师可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他们在相互补充、互为启发中完成心理转化,学到知识。
例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
6300-5464=
师:个位0减4,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当10,10减4,差的个位上写6。那么,十位上、百位上应该填几呢?
随即,教师请学生4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有的认为:十位上填4,百位上填9;有的认为十位上填3,百位上填8;还有的认为十位上填4,百位上填8。那么,十位上、百位上究竟应该填几呢?为什么?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开展讨论,进行合作学习:看哪一组、哪一位同学讲得有道理。同学们经过两次合作学习,终于理解了“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十位上既要向前一位借“1”,又要借给后一位“1”,所以十位上应该是填3,百位上应该是填8。他们经验证也证实了这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8.数形结合。数学主要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数形结合是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
例如,用“形”来帮助学习“数”。当学生理解了正小数、正整数都是正数,负小数、负整数都是负数后,教师直接请学生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①1.2和-2.4②-3.5和0
③-2.4和-3④-3和-3.5
学生先画出一数轴,再在上面标出4组数中的各个数。
然后,他们受到数轴及数轴上的数的刺激,发现正、负整数及零的大小比较方法(负整数<零<正整数,或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左小右大),同样适用于正、负小数及零大小的比较,进而也找到了正、负小数及零大小比较的方法,并得出:
①1.2>-2.4 ②-3.5<0
③-2.4>-3 ④-3>-3.5
又如,用“数”来帮助学习“形”。学生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先是数面积,后来发现用算“数”(长×宽)的方法能很快地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并非只是某一种学习方法在起作用,而往往是几种方法在起共同的、相互的作用,“一法为主,多法并重”的学习活动,才更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获得学习成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相互之间商量议论和合作学习,这样才容易互为启发、补充,形成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建构“做数学”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