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和思考

2013-04-09

【摘要】: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上;加之教学过程中过份地强调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利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变死学为活学呢?“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优化教与学关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创新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其目的就是要研究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或与他人合作,让学生亲自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从而解决问题,形成认识和结论,并将形成的认识进行推广应用,使之升创新。此模式可概括为“激趣、明确目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应用、升华创新--激励评价”四步。

三、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无论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都必须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基础。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从教育上看,要树立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观念。从教学上看,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用材施教与发展个性的观念”,注重发散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树立课堂教学效益观念,注重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因此,我们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作了如下尝试。

(一)注重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堂课是否成功,课前导入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求教师课前要充分备课,准备教学具,还要求教师能将单调的教学问题融于生活之中。这一步要注重体现年级的特点,还要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同区域--如城市与农村)。

低年级: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寓问题于童话故事之中。例如:一年级一位教师在教学“8+几”时,将教材中的图画改编为:一群小动物正在玩游戏,每个小动物身上都有一道“8+几”的算式,一只小熊在旁边哭着。这位教师出示了画面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后有的同学说:“一只小熊在哭。它为什么哭呢?”教师再引导分析哭的原因,此时学生就会发现:其它一些小动物身上都有一些算式,小熊在为算不出算式而找不到朋友一起玩游戏而着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8+几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怎么算呢?(提出了问题)接下来,学生全都参与到帮小熊找朋友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效果很好,因此,低年级学生应从画面、故事、感性物体方面去设置问题的情境。

高年级:注重问题生活化、感知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一位六年级教师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的爸爸是个木工,一天正在用一个圆柱制作一个圆锥。爸爸问小明:制作的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多少?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明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是圆柱体积的   ,有的说是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圆锥体学具,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既提出了学习的目标,又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总之,问题情境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当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设计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以“合作学习”为主,注重个性的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的过程,实质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只有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的。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时,我们的做法是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完成的,这样既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原则,又体现了个性发展的原则。

例如:在教学《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首先分类板书出由学生搜集的数据:85、388、1240、2580、3105、4500、3600、12000等。然后,教师提出:你想先比较哪两个数的大小?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85<388、因为85不足100,而388快到400了,所以388大一些。2580>1240,因为2个千比1个千大,3105<3600,因为都有3个千,但1个百比6个百小。……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归纳了其大小比较的方法,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既突出了数学的重点,也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注重“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所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因此,知识的应用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既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体现,又要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主动地质疑问难。因而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注意:1、练习要层次分明,难易适度,多向有效;2、练习方式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3、练习设计要有创造性的问题,以利于启迪学生创新;4、练习设计要具有实践性,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有数学”。例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让学生去测算圆锥形砂堆、麦堆的体积。学习了“相遇问题”后,可设计“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相距55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距35千米?”此类训练题,以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又如“一辆客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52千米,如果两车同时从相距320千米的两地出发,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