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估数的过程。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花生让学生看,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可能有二十多颗吗?可能只有4、5颗吗?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数了证实是11颗,比较两次的花生,第二次抓的个小一些,所以数量多一些。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花生左右。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一个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花生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下的花生里继续抓,抓了10把刚好抓完,得到结论:这袋花生大约是10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袋花生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自己带了多少瓜子,怎样能数出100颗”,学生的策略就是丰富而又多样的。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有的2颗2颗数;有的5颗5颗数;有的10颗一堆,分了10堆;有的50颗一堆,分了2堆。数出100颗以后,再根据100颗瓜子的多少,比较剩下的瓜子,估计自己带了多少的瓜子。学生在估算时,大多数都把所有的瓜子分一分,看看能大约分成几个100颗这样的一份,用这种方法估算到底总数是多少。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学生在此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具体地感知了数量的多少,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作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学生的数感,使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数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认识数的时候,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发现生活中的两位数和生活中的两样事物进行比较的活动,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记录下来,如:一年比一天长得多;正方形的边比三角形的边多1条;英语课比语文课少很多。数学课比语文课少一些;森林里的树比马路上的树多很多;水瓶座(1月21日~2月18日)出生的小朋友比双鱼座(2月19日~3月20日)出生的小朋友出生的早一些。我把学生的发现汇编成2本发现集,发给学生,并要求同学之间互相进行交流。学生可高兴了,不仅读自己的,还读人家的,追问同学怎么想到的,怎样发现的。学生以其独特的认识,用小孩子的共同语言来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锻炼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倾听,从别人的描述中发现、思考了问题,为数感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抓住契机,强化数感。
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应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契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习惯于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有一次听课,内容是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教师提供了2条信息:中山纪念堂的座位是4729个,蓓蕾剧院的座位有1300个,哪个剧院的座位多?可惜当学生单纯从数理上分析比较完两个数的大小时,教师就转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错失了一个强化学生数感的好机会。这样的教学,两个剧院的座位数纯粹作为一个数据呈现,学生只能从数的组成上去理解,以数学解释数学。教师提供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现实背景,但没有和学生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遇到信息就不会分析、思考,更不会发现问题了,这就失去了实例教学的意义。如果教师紧紧抓住这两个数,问学生:你进入蓓蕾剧院和进入中山纪念堂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中山纪念堂要大得多,座位多得多。如果我们全校师生要租其中一个剧院,(全校1121人)租哪个比较合适?这样就能把两条信息转化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并再次转化成数学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
下一篇: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