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质疑,数学课中是培养数感的好机会,课余的问题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如:教师习惯于把全对的和要订正的作业本分两叠摆放,每次发本子时,总要学生说说看到这两叠本子,你想到什么?学生就自然地通过比较两叠本子的多少,发现什么的本子比什么的本子多得多或多一些,然后根据全班有32人的条件,推测全对的有几人,要订正的有几人。又如:午饭后学生喜欢看看课外书,我告诉同学班里一共有62本书,如果每人拿了一本书看,还剩几本书?还剩30本书。对这个答案你能想到什么?剩下的书还够每人一本吗?差了多少本?
我想,只要教师能抓住日常学习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建立、加强起来了。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仍在思考的问题:
1.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数感发展的水平?
学生的“数感”,对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验,是有层次之分的。正如数学专业人士所拥有的数感,以及他们所感受的数学对生活的重大意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如何在低年级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评价、衡量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的水平,是重要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2.低、中年级教学如何衔接,培养数感?
通过数概念的教学是使低年级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中年级学生应侧重在数的表示与运算中进行数感的培养,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经常让学生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生会逐步养成对数值(包括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判断的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用来评价用纸、笔、计算器所得出的结果的合理性。在估计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数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新:《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基本策略》,《江苏教育》,2002年第7期
下一篇: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