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

2013-01-08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精品学习网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63页例1(不进位)。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主要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教学策略

(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安排复习铺垫环节。因为从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找出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这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

(2)问题提出,独立思考,充分准备,小组交流。

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并且在学生充分准备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的质量必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1.谈话导入。(课件:有图象、有学校图书室王老师的声音)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2.学生进行猜测,并说说想法。

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刚才每位同学都猜过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课件)王老师到底应该要付多少钱?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2”吗?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自由地进行猜测。在学生猜测时,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猜测的答案,更要关心学生有没有主动投入到“猜测”中去。让学生通过猜测,来提高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2。)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学生可能计算方法不同,而且还可能计算方法的数量也不同。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通过独立探究,经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三)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统理思路,准备交流。

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好几种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写一写,你在小组里发言准备讲哪几点?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学生独立思考,并有交流准备的基础上,再开展小组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3.整理成果,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第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

4.全班汇报,汇总策略。

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24+24+…+24=288(12个24相加);

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

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24×10+24×2=288;

⑥12×20+12×4=288;

⑦24×20-24×8=288;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质疑问难,精讲点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比较计算方法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体验方法是否优劣。另外,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四)应用深化,总结学习方法

1.练习:(课件)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你能当一回小老师吗?

(3)学生笔算,老师口算,比比谁快。

11×11= 12×11=13×11=

14×11= 15×11=16×11=

17×11= 18×11=

设计意图:巩固笔算法则,主要是让学生应用法则去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这是一个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过程,所以安排了一定量的练习。形式力求多样,主要是想增加学生解题的趣味性,特别是第(3)题这样的比赛,对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法则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有较大的帮助。

2.总结。

(1)从学法指导的

度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猜测结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2)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小结。

围绕目标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围绕目标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围绕目标3: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但要总结结论,更要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这样做更能体现学习“过程”。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1“我的答案比他们都准!”

上课开始后,(课件:有图象、有学校图书室王老师的声音)“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注意力顿时集中。有部分学生马上举起了手,“老师,这个我会!”

学生1:肯定超过200元,我把24看成20,12看成10,20×10=200。

学生2:肯定超过240元,我就把12看成10,24×10=240。

学生3:我想不会超过300元吧!

学生4:我觉得应该在250元左右,因为我把24看成25,多看了一点,把12看成10又少看了一点,而25×10=250。

……

正当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有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他们的答案都对,但我的答案比他们都准!因为我的答案是计算出来的。王老师一共付了288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有的同学露出赞许的目光,有的同学忙拿出本子计算。老师拿出粉笔把“288元”写在黑板上,环顾四周说:“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计算出来的答案肯定是最准确的,但我们现在还不敢肯定你算出来的答案是不是正确,我们先把它记在这里好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24×12”,看看刚才到底谁猜得准,也看看刚才这位同学算出来的答案到底对不对!”

这位同学非常高兴地坐下,其他同学也非常快地进入了状态。

片段2“我也没有听懂,请再说一遍。”

经过5分钟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教师回到讲台上。

师: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好几种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写一写,你在小组里发言准备讲哪几点?

学生开始考虑如何在小组发言。2分钟以后各小组代表开始汇报。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