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8-10
学生的朗读是个性化的,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只要学生划着在品读关键词句时能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情感波澜的起伏,感作者之感,爱作者之爱,入境又入情地表达,我都会尊重。
出了品赏词句,如果有学生谈到很喜欢作者“由远及近”描绘红树林的段落安排,我会相机提醒:“写景就应该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来写。”
大块色彩感受之后,让学生重回文本去品词析句,去感,去悟,去思,去读,师生仿佛划着小船畅游在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中,欣赏着她潮涨潮落间她变化万千的姿态,在此过程又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以读促写,扎实推进语言文字训练。 三、 以点带面、读段观篇、感受之奇这一环节,我将以本单元主题“奇观”这个点带动全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景观、繁殖、精神三方面感受红树林的非同寻常。
“红树林在世界上被誉为奇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找找她都奇在哪?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奇)“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学中,时刻注意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能提高阅读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正是《课标》所提倡的吗? 学生再读课文,从中感受到的红树林之奇不外乎以下三方面: 一奇在她非凡的景观。二奇在她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可从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到这两句话,从中了解到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和遇土则长的强大生命力。三奇在她伟大的精神,同样学生会从课文最后一段了解红树林索取少,奉献多的无私精神。(板书:生命力强,无私奉献) 学生充分交流这几处“奇”的感受后,我来总结:“本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红树林的奇。更让我们感慨的是,红树林的可贵不仅在她非凡的奇观,更在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才是红树林对美的最好诠释。”(板书:美)
对红树林由形到神的渐进了解,红树林形美神更美的完美形象,定能引发学生对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入思考,至此情感得到升华。 古语云:“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对于课文的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教师能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以点带线进而带面展开教学,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本文教学,我抓住文中“绚丽多姿”一词和本单元主题“奇观”两个点,先带动二、三段的学习,再展开全文的理解。教学环节由点到线到面渐渐展开的同时,本文知识点,从字词到句到段到篇层层深入;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朗读、表达、想象、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一步步扎实训练。课堂上对学生情感的孕育、积累和表达贯穿于知识网和能力网形成的过程中,三者相机结合,融会贯通使得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能力受到锻炼,情感得到升华,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课堂。这就是我最终追求的教学效果。
四、 拓展延伸、从知到行、实现迁移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展示照片,交流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
然后布置作业:
仿照《红树林》写一处自己游览过的风景。 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写,先列提纲再成文。
2、 恰当运用本文所学新词(纵横交错、绚丽多姿、陶醉等)。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对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站在大语文教学观的主导思想上,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范围,课内联系课外,阅读结合写作,引导学生从知走向行,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对红树林说课稿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教学参考资料尽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标签: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