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反思
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历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新理念的学习与感悟下,我精心设计并执教了《统计》一课,反思之余,感触颇多。整节课我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索统计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满足,较好得实现了课前的预想。
一、"让学生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在设计时,我力求扑捉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作为"统计"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1、重组教材,亲历统计的过程--"我的身边就有统计"。
课程标准提倡实现教材的多样化,教师要从教材的使用者向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原教材中安排组织体育比赛这一情境,虽然孩子们很喜欢运动,但他们毕竟是一年级同学,有几种运动他们没有接触到。而观看动画片是每个一年级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鉴于这种情况,我大胆改变教材,把组织比赛换成孩子们看动画片这一情境。因为这个统计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并不陌生,理解起来也不难。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该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预设矛盾,感受统计的必要--"生活中需要统计"。
设计一个有价值的矛盾生成点,往往会对一节课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统计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在每一环节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上课伊始,我先与学生谈话: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焦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部动画片,想看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趁热打铁地提出问题:我们时间有限,只能放一部动画片,你最希望放哪一部?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老师应该听谁的呢?矛盾产生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的办法。这样借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喜欢看的动画片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喜欢的项目提出问题,让他们觉得确实需要统计。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大家踊跃发言,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去,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二、"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不断探索"。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为此,在整节课的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四个开放。
1、开放活动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
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人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
在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该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都选择了"你说我举"的最便捷的方法,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监督员,而孩子们才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各个兴致勃勃,因为都在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制作统计图时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然后选取自己认为较合理的、喜欢的方法,完成统计图。在愉悦的动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开放问题设计的广度,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
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在整节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从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注意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应用统计新知解决生活中问题一环节中,我根据我班学生特点,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猜一猜被遮挡部分的数据,回想当时的情形,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根据学过的减法知识理解的;有根据旁边"吃饭后看电视"这一栏数据比较得到的。。。。。。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连我也为他们出色的表现感到欣慰。
3、开放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快乐学习、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学习方法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趣味统计,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作出分析,这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努力做到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低年级儿童愿意展示自身的优势,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你不但会独立思考,还能将自 己的想法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你真了不起","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不同,数学课堂上就需要你这样敢于奇思妙想的孩子","如果你刚才能从王萌的回答中获取些答案,我想你一定能回答的更好,不过你进步了,敢于举手回答了"……。可以说,整节课我将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作出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作出评价;对小组交流合作作出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获得的进步作出评价等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4、开放灵活的动画设计,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整合。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和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片,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统计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统计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新授之后,我又通过多媒体灵活多变的交互手段,现场展示了"我"做的统计图,让学生在统计图的动态生成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新知的理解。
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探究活动开展得扎实而有实效。不仅让学生觉得有趣,好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统计意识得到增强,统计的方法得到了训练。为自己从事低年级统计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在施教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如整节课的设计是比较开放的,但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及时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伸展开去?这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五:点评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焦老师的课堂创设了"最喜欢的动画片"的情境,学生趣味盎然,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画统计图方法,有的说:用涂色法,有的说:用打对号,还有的说:画图形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后面的练习,统计看动画片时间情况,联系生活,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展开。整堂课,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以上就是数学一年级:《统计》教学方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下一篇:数学一年级:乘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