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tt
2015-10-22
小学生学习国学有利于我们国家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可以提高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下面就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带来的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地方官职:秦汉时期,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郡的长官,秦称郡守,县有二等,万人以上的大县称县令,万人以下的称县长。汉初将郡守改为太守,汉武帝时又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郡的行政长官仍为太守。唐代有一种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关,叫“方镇”,又称道,设节度使、团练使或都防御使,节度使除领兵外,监管地方民政,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集军、政、财、监察等权于一身。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中堂】宰相的别称。
【御史大夫】本为史官、秘书官,秦代设置的官名,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西汉时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为“上卿”。
【大将军】古代最高军事统帅之称,掌领兵作战。唐以后将军职位渐卑。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安抚使。宋初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都督】参见“经略使”。主要指领兵打仗的将帅,一般不理民事。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标签:国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