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辅导: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希望考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多的收获,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精品学习网!
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
微循环组成:
1 阻力血管(前闸门)
2 容量血管(后闸门)
3 通路
(1)直捷通路
(2)动-静脉吻合枝
(3)营养通路
微循环的功能:
n 主要功能:物质交换——营养通路
n 其他功能:
n 1.调节全身血压——阻力血管
n 2.调节回心血量——容量血管
微循环的调节
1 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
n 神经调节:
n 交感神经,a受体为主
n 体液调节:
n 全身体液因素:收缩血管,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TXA2.内皮素等
局部体液因素:舒张血管,如组胺.激肽.腺苷.乳酸.PGI2.内啡肽.TNF.一氧化氮等
2 两因素对不同血管作用不同
3 不同血管对同一因素反应不同
儿茶酚胺 酸中毒
n 前闸门 敏感 耐受差
n 后闸门 不敏感 耐受好
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的改变
(一)休克早期:
微循环痉挛期
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
代偿期( compensatery stage)
1.微循环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流,微循环缺血
2.微循环变化机制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n 儿茶酚胺↑
n ¯
n 阻力血管痉挛(a受体)
n 容量血管收缩( a受体)
n 动-静脉短路开放(b受体)
n 真毛细血管网灌流↓
(2)其他体液因子的作用:ATⅡ,ADH,TXA2,ET,MDF,LTs等
3.微循环变化的意义---代偿
(1) “自身输血”
儿茶酚胺↑→静脉收缩→血回心速度↑,血管床容量↓→回心血量↑→有效循环血量↑
儿茶酚胺↑→肝脾血管收缩→贮血释放→回心血量↑→有效循环血量↑
“自身输液”
儿茶酚胺↑→毛细血管内血量↓,流体静压↓→组织液回流↑→血容量↑
n “自身输血, 自身输液” →回心血量↑→ 维持血压
(2)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血供
(3) 心收缩力↑ →心输出量 ↑ ,
外周阻力↑→维持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