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原创专栏

人教版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分享

2017-10-28

【推荐阅读:教学笔记】

1、张晓风散文创作:

为了使读者对他的全部散文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敌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辽阔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1994.7

2、有关生命的名言: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现在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并且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受。

──爱因斯坦

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3、例文:

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有许多“第一次”,参加工作后便有了更多的令人忘怀的第一次:第一次穿上崭新湛蓝色的税务制服,第一次填开完税证,第一次进驻企业翻开第一本帐簿,第一次走进银行销缴第一笔税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应值得珍重的“第一次”渐渐被我们忽视了。

记得1989年夏天,我第一次走进集贸市场收零散税,当填开万一张税证的时候,把“定额”写成了“定税”,当时我就象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羞愧地抬手把头上的大檐帽压得很低,好象害怕纳税人看出我的过错……

那年年底我在个人工作总结的结尾写道:“在平凡的岗位上,年轻的我要做出不平凡的追求,要永远把自己的目标定高定远。”老局长看后第一次表扬了我,我当时高兴得夜不能寐……

今天,也许我不再有第一次填错税票时的不安:错了,写上“作废”,再填一张不就完了吗?或许也不会有第一次受表扬时的兴奋:各种获奖证书一大摞,一句表扬的话顶什么?然而,也正是这第一次的不安,第一次的兴奋,伴随着我的成长,促进了我的进步。“第一次”的价值是永恒的!愿我们大家把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视为“第一次”,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充实,我们的人生就会更有意义。

──摘自《承德日报》

对各家见解、讲法的比较和认定

1、青岛的郑卫国老师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行道树》。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二课时教学《第一次真好》。要求:认识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了解选材的典型性。这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就课文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郑老师把本课作为讲读课来处理,所涉及的知识深而广,是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固有语文素养的一大挑战。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基础。教学设计中体现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符合新的课程理念。

2、任志鸿老师用一课时来完成这篇课内自读课文。要求:把握文章的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得生命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研习《行道树》,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第一次真好》。

较之郑卫国老师来说,任老师的教学思路更为贴近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备课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个人对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短文两篇》中,《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注意学习托物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方法。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为品味思考定向,整体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研讨点拨法:

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短新闻两篇教案范文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教师编写本课的教案! 

标签:高中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