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1-06
二、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1、平均数
(1) 的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据中, 出现 次, 出现 次,……, 出现 次(这里 ),则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当一组数据 中各数据的数值较大,并且都与常数a接近时,设 的平均数为 则: 。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处在中间位置上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三、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特征数:
1、方差:
(l) 的方差,
(2)简化计算公式: ( 为较小的整数时用这个公式要比较方便)
(3)记 的方差为 ,设a为常数, 的方差为 ,则 = 。
注:当 各数据较大而常数a较接近时,用该法计算方差较简便。
2、标准差:方差( )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S)。
注:通常由方差求标准差。
四、频率分布
1、有关概念
(1)分组:将一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分成若干组称为分组,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2)频数:每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该组的频数。各个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n。
(3)频率: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各小组频率之和为l。
(4)频率分布表:将一组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相应的频数、频率所列成的表格叫做频率分布表。
(5)频率分布直方图: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绘制成的,以数据的各分点为横坐标,以频率除以组距为纵坐标的直方图,叫做频率分布直方图。
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高等于该组的频率除以组距。
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该组的频率。
所有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样本的频率分布反映样本中各数据的个数分别占样本容量n的比例的大小,总体分布反映总体中各组数据的个数分别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
2、研究频率分布的方法;得到一数据的频率分布和方法,通常是先整理数据,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其步骤是: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领率分布表;
(5)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规律总结]求平均数有三种方法,即当所给数据比较分散时,一般用平均数的概念来求;著所给数据较大且都在某一数a上下波动时,通常采用简化公式;若所给教据重复出现时,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数公式来计算。
[规律总结]明确方差或标准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的大小的,恰当选用方差的三个计算公式,应抓住三个公式的特征,根据题中数据的特点选用计算公式。
[规律总结]要掌握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大步骤,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会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
几何部分
第一章: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
知识点:
一、直线:直线是几何中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直线的两大特征是“直”和“向两方无限延伸”。
二、直线的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直线的这条性质是以公理的形式给出的,可简述为: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三、射线:
1、射线的定义:直线上一点和它们的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2.射线的特征:“向一方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
四、线段:
1、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线段的性质(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五、线段的中点:
1、定义如图1一1中,点B把线段AC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点B叫做线段图1-1AC的中点。
2、表示法:
∵AB=BC
∴点 B为 AC的中点
或∵ AB= MAC
∴点 B为AC的中点,或∵AC=2AB,∴点B为AC的中点
反之也成立
∵点 B为AC的中点,∴AB=BC
或∵点B为AC的中点, ∴AB= AC
或∵点B为AC的中点, ∴AC=2BC
六、角
1、角的两种定义:一种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要弄清定义中的两个重点
①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②这两条射线必须有一个公共端点。另一种是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可以看出在起始位置的射线与终止位置的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2.角的平分线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表示法有三种:如图1—2
(1)∠AOC=∠BOC
(2)∠AOB=2∠AOC= 2∠COB
(3)∠AOC=∠COB= ∠AOB
七、角的度量:度量角的大小,可用“度”作为度量单位。把一个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做一度的角。
1度=60分;1分=60秒。
八、角的分类:
(1)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
(4)平角: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当终止位置和起始位置成一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5)周角: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当终边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6)周角、平角、直角的关系是: l周角=2平角=4直角=360°
九、相关的角:
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
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十、角的性质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十一、相交线
1、斜线:两条直线相交不成直角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斜线。它们的交点叫做斜足。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垂线: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4、垂线的性质
(l)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己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垂线段最短。
十二、距离
1、两点的距离: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直线平行,从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向另一条直线引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的距离实际上是两个特殊点之间的距离,它们与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是分不开的。
十三、平行线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说明:也可以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说明: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用判定公理(或定理)在已知条件中有两条直线平行时,则应用性质定理。
6、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注意:当角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同(或相反)时,这两个角相等。当角的两边平行且一边方向相同另一方向相反时,这两个角互补。
几何部分
第二章:三角形
知识点:
一、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顶点与内角平分线和对边交线间的距离)
2、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中线也是一条线段(顶点到对边中点间的距离)
3.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线也是一条线段(顶点到对边的距离)
注意: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
如图 2-l, AD、 BE、 CF都是么ABC的角平分线,它们都在△ABC内
如图2-2,AD、BE、CF都是△ABC的中线,它们都在△ABC内
而图2-3,说明高线不一定在 △ABC内,
图2—3—(1) 图2—3—(2) 图2-3一(3)
图2-3—(1),中三条高线都在△ ABC内,
图2-3-(2),中高线CD在△ABC内,而高线AC与BC是三角形的边;
图2-3一(3),中高线BE在△ABC内,而高线AD、CF在△ABC外。
4、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叫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叫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则叫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一边叫底边,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底角,两腰的夹角叫项角。
三角形按边相等关系来分类:
三角形
用集合表示,见图2-4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不符合定理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边。
例如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1人因为5+6<12,所以这三条线段,不能作为三角形的三边。
三、三角形的内角和
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由定理可知,三角形的二个角已知,那么第三角可以由定理求得。
如已知△ABC的两个角为∠A=90°,∠B=40°,则∠C=180°–90°–40°=50°
由定理可以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只可能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或钝角。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按角分类:
用集合表示,见图
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外角。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例如图2—6中
∠1 >∠3;∠1=∠3+∠4;∠5>∠3+∠8;∠5=∠3+∠7+∠8;
∠2>∠8;∠2=∠7+∠8;∠4>∠9;∠4=∠9+∠10等等。
四、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全等用符号“≌”表示
△ABC≌△A `B`C`表示 A和 A`, B和B`, C和C`是对应点。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如图2—7,△ABC≌△A `B`C`,则有A、B、C的对应点A`、B`、C`;AB、BC、CA的对应边是A`B`、B`C`、C`A`。
∠A,∠B,∠C的对应角是∠A`、∠B`、∠C`。
∴AB=A`B`,BC=B`C`,CA=C`A`;∠A=∠A`,∠ B=∠B`,∠C=∠C`
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注意:一定要是两边夹角,而不能是边边角。
2、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域“AAS”)
4、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由边边边公理可知,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
除了上面的判定定理外,“边边角”或“角角角”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六、角的平分线
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2、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由定理1、2可知: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可以证明三角形内存在一个点,它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交于一点)
命题: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它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另一个的逆定理。
例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互逆定理。
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例如定理:“对顶角相等”就没逆定理,因为“相等的角是对顶角”这是一个假命颗。
七、基本作图
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网_
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为基本作图,例如做一条线段等于己知线段。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法是使三角形全等(SSS),从而得到对应角相等;
2、平分已知角:作法仍是使三角形全等(SSS).从而得到对应角相等。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若点在已知直线上,可看作是平分已知角平角;
(2)若点在已知直线外,
可用类似平分已知角的方法去做:已知点 C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已知真线于A、B两点,再以A、B为圆心,用相同的长为半径分别作弧交于D点,连结CD即为所求垂线。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做法的实质仍是全等三角形(SSS)。
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八、作图题举例
重要解决求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边一夹角,求作三角形 2、已知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九、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例如: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就是顶角的角平分线、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n
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那这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动”)。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十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就是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十二、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二如果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轴对称,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也叫轴对称。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例如: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角线就具有上面所述的特点,所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角线是等腰三角形的一条对称轴,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十三、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部分
第三章:四边形
知识点:
一、多边形
1、多边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3、多边形的顶点:多边形每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各边的长度和叫做多边形的周长。
6、凸多边形:把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多边形的其他各边都在延长线所得直线的问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说明:一个多边形至少要有三条边,有三条边的叫做三角形;有四条边的叫做四边形;有几条边的叫做几边形。今后所说的多边形,如果不特别声明,都是指凸多边形。
7、多边形的角: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注意:多边形的外角也就是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的邻补角。
9、n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条。
说明:利用上述公式,可以由一个多边形的边数计算出它的对角线的条数,也可以由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求出它的边数。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11、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说明: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一个常数(与边数无关),利用它解决有关计算题比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对角线求法公式简单。无论用哪个公式解决有关计算,都要与解方程联系起
来,掌握计算方法。
二、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4、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推论: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说明:(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是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又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重要方法。
(2)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即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
三、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为90°时,其它的边、角位置也都随之变化。因此矩形的性质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
1、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短形(通常也叫做长方形)
2、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说明:因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已知有三个角都是直角,那么第四个角必定是直角。
5、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是:
法一:先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个直角(这是用定义证明)
法二:先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相等(这是判定定理1)
法三:只需证出三个角都是直角。(这是判定定理2)
四、菱形
菱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发生变化时,即当两个邻边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菱形。
1、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5、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是:
法一: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这就是定义证明)。
法二: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是判定定理2)
法三:只需证出四边都相等。(这是判定定理1)
(五)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邻边和内角同时运动时,又能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为直角且邻边相等,这样就形成了正方形。
1、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判定定理互: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5、正方形判定定理2: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注意:要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有
方法一:第一步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第二步证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三步证出是平行四边形。(这是用定义证明)
方法二:第一步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第二步证出是矩形。(这是判定定理1)
方法三:第一步证出对角线相等;第二步证出是菱形。(这是判定定理2)
六、梯形
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梯形的底: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边叫做下底)
3、梯形的腰: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4、梯形的高:梯形有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7、等腰梯形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8、等腰梯形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9、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l。:在同一个底上钩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0、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研究等腰梯形常用的方法有:化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矩形;或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下底的延长线于一点;或延长两腰交于一点。
七、中位线
1、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说明: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不同。
2、梯形的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中位线。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4、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总结:湛江中考数学复习提纲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复习本门课程,更多精彩学习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标签:湛江中考数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