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湖北中考 > 十堰中考 > 十堰中考语文

古典诗歌细读策略:十堰中考语文精编

编辑:

2014-05-12

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诗人相同类型的诗歌或同一诗人同一时期相同题材的诗歌,为所要解读的诗歌作注,进行比较阅读,丰富阅读。以笔者教杜甫《春望》(人教版八上)诗为例:

在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对学生而言,字面的理解没有任何障碍,但是如何在平淡质朴的语言里捕捉诗歌的言外之意呢?就此诗而论显然是不够的。笔者用了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前两联为这一联作注: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曲江”,本来是长安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游春的风气尤盛,沦陷后的长安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已经破了,可曲江江边的终南山还在,曲江的江水还在;城中美丽的春天又回来了,游人却不见了,只剩下那茂盛的草木。让学生领会杜甫望此景时的“吞声哭”,悲哀至极而又哭不得的境地,因为此时他是“潜行”,怕被安禄山的军队发现,满心的悲哀只能深深地藏进肚子里。所以为何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其内心深切情感的外化,让花和鸟都有了自己的心情之颜色,让花和鸟来共同承担自己的悲痛。

在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人教版八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联,如何理解他的“愿无违”呢?学生的回答往往停留在概括性的苍白总结上:如说陶渊明想归隐,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之类。无法有形象而丰富的感知,没有一个具体的画面感。所以笔者引用了陶渊明的其他诗歌来作注,让学生深入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其人格魅力。

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质本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等诗句来辅助解读,读出他在这个污浊的世界里,无法实现曾经的志向,也无法让自己妥协。他只是愿意做一只栖栖之鸟,保持自己的清白,躬耕田野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沉浸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中。

如此引诗为注,通过应证比较加以细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更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对那个时期的历史生活有了比较广阔的认识,进而也会明白诗人的伟大,正在于他独立于世的人格魅力。

三、关键词细读法

何谓“关键词”?在图书馆学中,“关键词”是指从文献题目、文摘或者正文中抽出的,能够表达文章主题内容并具有实质意义的未经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词汇。语文关键词教学法就是一种以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词汇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从而理解全篇课文,突破教学重点的教学策略。语词构成了文本,而那些关键词则是进入文本最直接的密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抓住关键,以点带面。主要有以下两种操作:

1.从诗句中直接提炼关键词,正面细读。

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短短十四句,却曲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四句,简单翻译是无法体现诗人的复杂情绪的,但若提醒学生注意关键字词,学生便会去挖掘字里的精妙之处。

生:“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么欢乐的宴会,诗人却吃不下,放下酒杯和筷子,连用了“停”、“投”、“拔”、“顾”这四个动词,说明内心很苦闷。

这一层的提炼,稍加提醒,学生一般自己都可以完成,而实际上笔者发现诗句中另外还有两个字更加值得深究,那便是“酒”和“剑”,提炼出这两个字,就可以将此诗的理解更深一层。因而笔者作了这样的处理:

师:在这四句里,有两个字非常有意味,我们一说起李白,就会想到它们,是哪两个字?

生:酒、剑。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李白遭遇酒和剑,应当是什么样子的?

生:李白喝酒时是“一杯一杯复一杯”,或者“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又是个剑客,拔剑时应该很有英雄气派。

师:对啊,酒是一饮三百杯,剑是“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何其畅快何其豪气!再来对比此诗,面对酒和剑的李白却是如此之态,其茫然心绪尽在酒与剑中,不言而喻。

2.通过改字换字来比较细读。

鲁迅曾经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的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所以我们必须去创造一些题目,进行改字或者换字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如杜甫《春望》(人教版八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将“山河在”改为“山何在”,“草木深”改为“草木生”,可否?这一改,学生就会试着去翻译原诗与改诗的意思,会发现字面意义乍看之下是通的,实则是断然不可的,此时再适时地介入司马光的这句话:“‘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原诗的精妙之处自然便能领会了,如果改掉就无法突出原诗展现的大背景下诗人的悲怆心境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像这样在对比中分析,不但要善于从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从相异的作品中看出相同的地方,即所谓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永远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源泉,中学语文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它传承的重要渠道。如何让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反复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初中古典诗歌的细读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细读的教学策略又是多种多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纯粹地使用某一种,都会显得有局限。“功夫在诗外”,对于古典诗歌的细读,也只有在不停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前进。

【总结】古典诗歌细读策略:十堰中考语文精编 已经呈现在各位考生面前,望各位考生能够努力奋斗,成绩更上一层楼。更多精彩尽在精品学习网!

相关链接十堰2014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句式:被动句  十堰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