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1-09
1. 右图所示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标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__(只写一种),属于有机材料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种);
(2)加压在小钢瓶中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能灭火。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钢瓶表而涂油漆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铜(或铁或钢) 塑料(或油漆)
(2)降温以及隔绝空气
(3)防锈(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 反思、归纳与提升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于复分解反应及其规律,通过反思与探索,同学们有了新的认识。请填写下文中横线上的空白。
【知识回顾】
(1)氯化氢气体、氢氧化钠固体不导电;
(2)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它们溶于水的示意图如下):
【迁移运用】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原因是氯化钠溶于水:NaCl→_____________。
【探索发现】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②硫酸钠溶液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提示: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③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以NaCl +AgNO3=AgCl↓+NaNO3为例,反应实质:
Ag++Cl-→________________。
【总结规律】上述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本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迁移运用】Na++ Cl- 【探索发现】①NaOH+HCl === NaCl+H2O
②BaCl2+Na2SO4 =BaSO4↓+2NaCl Ba2+、SO42- ③AgCl↓ 【总结规律】溶液中自
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
3. 近年来,食品添加剂成了国内外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的焦点问题,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有近90%的食品中含有合法或违法的食品添加剂。那么,如何科学地看待食品添加剂?
下表中给出了4种食品添加剂,试回答有关问题:
物质组成与性能 被用于食品添加剂
物质名称 物质组成 主要化学性质
及在体内变化 类别或作用 法律规定
碳酸氢钠 NaHCO3 无毒、弱碱性、
易与胃酸反应 膨松剂 可用
硫酸铜 CuSO4 增色 国家严禁使用
铁
(还原性铁粉) Fe 比较活泼的金属,
能与胃酸反应 抗氧化剂 依据国家标准,可用
甲醛 CH2O 防腐 国家严禁使用
(1)从性质上看,国家严格禁止甲醛和硫酸铜作为食品添加剂,原因是什么?
(2)还原性铁粉用于食品添加剂,除能够防止食品因氧化而变质外,还是一种营养强化剂,这是因为 。
(3)碳酸氢钠是面食类食品经常使用的添加剂,如蒸馒头时人们常常加适量的碳酸氢钠。即使少量碳酸氢钠食入体内,也不会危害人体健康。请你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在胃液中的变化、以及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三个方面,解释为什么它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答案:(1)都有毒,能使人体中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
(2)铁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或补铁;或铁是血红素的组成成分)
(3)碳酸氢钠本身无毒;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钠盐也无毒;钠、碳、氢、氧都是组成人体的 常量元素。
(四)实验与探究题
1.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1)实验室若要制取干燥的氧气,应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填字母¬¬¬)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E,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晋将气体通入F中,他可能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B 2H2O2 2H2O+O2↑
(2)紫色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或二氧化碳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3)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或该气体能否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2. 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作为该小组成员一起来解决下列问题:
(1)小华从某一欠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要改良此酸性土壤,应向农田里施加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小红用下图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I. 为了验证反应①,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 。
II. 依据反应④,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III. 为了验证 反应③能够发生,你选择的下列物质是 。
a.Na2CO3 b.HCl c.FeCl3 d.Ba(NO)2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写出主要操作步骤和化学方程式: 实验主要操作步骤: 、 , 化学方程式: 。
答案:(1)Ca(OH)2 (2) I.红色 II. CO2+2NaOH === Na2CO3+H2O III. c
(3)向盛有FeCl2溶液的容器中加入过量铁粉 过滤 CuCl2 + Fe === FeCl2 + Cu
3. 几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完毕后,他们发现试管内仍有黑色固体物质存在。该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
小玉同学:木炭。
小兰同学:氧化铜。
小华同学:木炭和氧化铜。
【查阅资料】
木炭、铜都不与稀硫酸反应;Na2O、MgO、CuO、Fe2O3等金属氧化物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设计】
方案一:向盛有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
方案二:取少量该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灼烧,观察现象。
他们对“方案一”进行了分析讨论,达成了共识:若试管内溶液无色、还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___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若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无黑色固体,证明 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若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小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按照“方案二”进行了实验操作,记录如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黑色固体红热并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该黑色固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玉 小兰 溶液呈蓝色,有黑色固体 CuO + H2SO4 == CuSO4 + H2O
木炭 C + O2 CO2
(五)计算题
1.无土栽培是一种农业高新技术,它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某品种茄子的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含有6%的KNO3。
(1)KNO3属于 ___________(填“钾肥”、“氮肥”或“复合肥料”);
(2)KN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KNO3中钾、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4)要配制150kg该营养液,需要KNO3的质量为 kg。
答案:(1)复合肥料 (2)101 (3)39∶14∶48 (4)9
2.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钾,为了回收利用,欲用2%的稀盐酸测定废水中的氢氧化钾含量(废水中其它杂质不与盐酸反应)。试计算:
(1)用1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浓盐酸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多少?
(2)取20g废水于锥形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7.3g,求废水中氢氧化钾的质量分数。
解:(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150g
加入水的质量为:150g —10g = 140g
(2)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钾的质量为x
HCl + KOH === KCl + H2O
36.5 56
7.3g×2% x
36.5 : 56 =(7.3g×2%): x
x = 0.224g
废水中氢氧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100%=1.12%
答:(1)需加水的质量为140g;
(2)废水中氢氧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12%。
⒊某同学为了测定NaCl和MgCl2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将80g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平均分成四份,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一 二[来源:学科网ZXXK] 三 四
固体混 合物的质量(g) 20 20 20 20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0 40 60 8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m 8.7 8.7
问:(1)表中m的值为 ;
(2)原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5.8
(2)解:设原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为x
MgCl2 + 2NaOH==Mg(OH)2↓ + 2NaCl
95 58
x 8.7g
95 : 58 = x : 8.7g x= 14.25g
原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为: ×100%=71.25%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为71.25%。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2013湖南中考化学考试大纲模拟试卷及答案,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标签:娄底中考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