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2-06
18.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于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请你回答:
(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凝华 .
(2)请你根据短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气温在0℃以下;第二,空气湿润(空气中有水蒸气) .
(3)文中谈到:初冬的夜晚,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意思是说“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 不科学. 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霜”不是从天上直接掉下来的,人们常说的“下霜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一般发生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
解答: 解:(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
(2)只有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
(3)霜是在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形成固态的小晶体.故不是从天上降落的;
故答案为:(1)凝华;(2)第一,气温在0℃以下 第二,空气湿润(空气中有水蒸气);
(3)不科学. 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霜”不是从天上直接掉下来的,人们常说的“下霜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物态变化的形成条件(温度变化)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9.过去不久的雪灾曾一度使我国许多地方的交通严重受阻,一些相关部门为了能让交通尽快恢复,纷纷使用“融雪剂”融雪.那么融雪剂是怎样起到“融雪”的效果呢?据了解,浓度为35%左右的氯化镁溶液的冰点是零下19摄氏度,浓度为20%的氯化镁溶液的冰点为零下10摄氏度,因此使用融雪剂主要是为了防止路面融化的雪水重新凝结成冰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①一般高压输电线的塔和塔之间的距离为400米,设计高压输电铁塔的承重能力是直径为2厘米的输电线上覆冰厚度不超过一定量,这个厚度是因地域、气候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此次雪灾中,在气温特别低的地区,有些输电线上的覆冰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0厘米,有碗口般粗.关于这些冰的成因,据专家介绍,是直接将空气中的较冷的水蒸气 凝华 成冰.电力工人为了除去输电线和电塔上的覆冰,主要采用了人力机械除冰和热力除冰等被动融雪技术,在人力机械除冰中能量转化的方式是 化学 能转化为 机械 能.
②京珠高速公路全长约2310公里,设路面积雪平均厚度达20厘米,路宽约20米,已知雪的密度为800千克/米3,如果工作人员想把京珠高速公路全路段都撒上融雪剂,同时要求溶解后能在零下10摄氏度时不结冰.求工作人员至少应大约准备多少吨的氯化镁?
③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NaCl、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小佳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推断该融雪剂的组成可能为 :
(1) MgCl2 ; (2) MgCl2和NaCl ;
④请你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工业用盐“融雪剂”融雪的危害. 混合了融雪剂的溶液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导致土壤盐碱化;导致植物难以生长甚至死亡等 .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密度公式的应用;能量转化的现象.
专题: 应用题;简答题;跨学科.
分析: (1)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根据物质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判断是否属于凝华现象.
(2)先计算出溶雪剂的用量,利用m=ρv得出溶雪剂的总质量,在根据溶雪剂的浓度即可求出氯化镁的数量.
(3)溶雪剂加水溶解成无色溶液,说明肯定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肯定有氯化镁.无色溶液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溶液,说明除了氯化镁可能有氯化钠.硝酸钠可有可无,因为对题目要求没有影响.
(4)根据氯化钠对土壤里成分产生的影响,了解其危害.
解答: 解:①直接将空气中的较冷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是凝华现象,采用了人力机械除冰的被动融雪技术,是利用燃料带动机械,采取机械撞击除冰,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故答案为:凝华;化学能;机械能.
②路段撒融雪剂的体积V=2310000m×0.2m×20m=9.24×106m3,
质量m=ρv=800kg/m3×9.24×106m3=7.392×109kg,
设需要氯化镁x千克,则: =20%,
得x=1.85×109kg=1.85×106t.
答:工作人员至少应大约准备1.85×106吨的氯化镁.
③溶雪剂加水溶解成无色溶液,说明肯定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肯定有氯化镁.无色溶液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溶液,说明除了氯化镁可能有氯化钠.硝酸钠可有可无,因为对题目要求没有影响.所以肯定没有硫酸铜,肯定有氯化镁,可能有硝酸钠和氯化钠.
故答案为:(1)MgCl2;(2)MgCl2和NaCl;
④混合了融雪剂的溶液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导致土壤盐碱化;导致植物难以生长甚至死亡等.
点评: 本题通过利用溶雪剂解决雪灾现象,考查了冰的形成,熔化等物态变化,同时对溶雪剂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性质做了分析和掌握,是一道较全面、跨学科的科学知识的应用题.
20.炎热的夏天,小明和弟弟一起到海水浴场玩耍.
(1)路上,买了两支冰糕.弟弟发现小明的冰糕纸袋上结着霜,而自己的则是细小的水珠.
小明向他解释:纸袋上结的霜是 水蒸气 发生 凝华 现象造成的,而水珠是发生 液化 现象的结果.小明进一步解释:吃冰糕时,冰糕发生 熔化
现象,要从人体 吸收 热量,从而人感到凉爽.
(2)弟弟赤脚跑到水中,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不热.这是为什么?小明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带回家和弟弟一起进行了探究.
在相同的水杯中分别装上了100g的水和沙子,让太阳光同时照射,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值,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分析实验探究中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 质量 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般 不同 .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能力的不同,引入了 比热容 这个物理量.
(3)水在这段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物理学方法;比热容的概念;热量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应用题;压轴题;信息给予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 (1)判断物态变化先看物体是什么状态,再分析是由什么状态形成的: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2)此实验中水和沙子所取得质量相同,属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水和沙子同时接受阳光照射,照射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就相同,观察表中数据可得结论.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水被阳光照射10min升高的温度,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和水的质量、比热容已知的条件,即可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
解答: 解:(1)霜是固态的,是由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水珠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吃冰糕时,冰糕会吸收热量熔化成液态,从而人感到凉爽.
(2)因为在相同的水杯中分别装上了100g的水和沙子,所以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让太阳光同时照射说明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表中被阳光照射相同的时间时水和沙子各自升高的温度,即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故答案为:(1)水蒸气,凝华,液化,熔化,吸收;
(2)质量,不同,比热容;
(3)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初温是26℃,阳光照射10min后温度是29.0℃;
∴△t水=29.0℃﹣26℃=3℃,
又∵m水=100g=0.1kg,c水=4.2×103J/(kg•℃).
∴Q吸=cm△t=4.2×103J/(kg•℃)×0.1kg×3℃=1.26×103J.
答:小明计算出了水在被阳光照射10min吸收的热量是1.26×103J.
点评: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能力.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分析生成物的状态,然后再分析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此题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热量的计算能力.控制变量法是分析数据的常用方法,热量的计算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热量的计算公式.
提供的中考物理专题训练试题,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
相关推荐
标签:宿迁中考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