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历史 >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新课改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编辑:sx_haody

2013-11-21

摘要:也许同学们正迷茫于怎样复习,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中历史复习策略,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

一、反思传统的中考历史复习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大多数历史老师的复习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重视知识的识记与背诵:新课程改革之前的中考历史试卷,题型一般分为选择、填空、识图、问答题四大类。无论哪种题型,均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如1999年娄底市中考历史试卷,全部是直白式的呈现,直接考查学生的识记水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相应地在复习中往往采取“扫街”的办法,按照历史教材,逐一列出知识点,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并通过抄写、默写等办法加以强化和落实。历史复习课几乎完全按照讲解--记忆--检查--反馈的模式周而复始地进行。

高度依赖《考试标准》:大多数地区在中考前一般会编订《初中毕业会考学科指导丛书》,书中必将需要考查的知识点罗列到位,有的还会说明需要学生达到的层次:如“识记”、“理解”、“运用”。大多数历史老师根据“考什么,复习什么”的原则,将主要复习的注意力集中在《指导丛书》上。有的历史老师甚至从复习伊始就完全抛开教材,围绕《指导丛书》要求学生记诵。

注重反复操练,用题海战术来弥补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由于总复习点多面广,因而历史复习起来难度很大。很多历史老师为了解决问题,往往通过大量的作业、习题帮助学生进行检测、反思,强化学生的识记背诵效果。

将复习过程中的关注点放在“学困生”身上:通过抽背、课后辅导、集体留校等多种办法,延长历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促使“学困生”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弥补不足。而对历史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很少关注。

二、历史学业考试的新变化

命题原则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新理念。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还包括评价观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最终要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并有利于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新课程历史学业考试的目的是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所规定的学科学习水平的程度。历史学业考试不仅是检测手段,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高中学校择优录取。历史学业考试的命题内容与标准完全依据《课标》。历史学业考试试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注意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再出现“难、繁、偏、旧”的题目。在注重人文性,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同时,还强调了发展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此外,重视情感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也成为历史学业考试命题的重要原则。

考试题型的变化: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开放性探究题已成为各地主要的题型。主观题的分值在增加,形式变化更加灵活多样。选择题仍然是各地中考历史试卷中普遍采用的题型,用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能增加考试知识点的容量,检查历史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2007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选择题的情境化,专题化,几乎很少再使用简单直白的表述,大多采用学生熟知的材料(如歌词、常识、影视)来创设读题情境。这种变化让学生新奇,也降低了解题的难度。由于传统的填空题片面侧重于对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因而绝大多数地区减少或放弃了这种题型。简答题是各地使用较多的题型,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进行组合、归纳、类比再通过列举来回答的综合运用题。开放性探究题是2007年各地增加最多的一类题型:如评价历史人物、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撰写方案、书信等。它通过创建活动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识记、运用、迁移等多维能力。这种设问开放、答案开放、标准开放的题型无需学生死记硬背,最能体现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及日常知识的积累。此外,填表题、判断题、连线题等在不少地区也有使用。

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内容顺应课程内容由“囊括”向“精选”的变化趋势。课改区中考命题普遍以《课标》为依据,内容覆盖不再一味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着重于考查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知识点不做过多、过细的要求。和以往相比,在知识覆盖面上有所减少,但对能力的要求增加。如娄底市2004年《毕业会考指导丛书?历史》中对于“两汉”的历史考查要求共9课45个知识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方面。而2005年娄底市课程改革区《考试指导》中仅用了2个主题4个要求进行知识覆盖,可以说量的要求在减少。但较往年多识记层次能力要求而言,2005年、2006年、2007年则要求包括理解、分析、运用等多个层次。这种要求的加深和知识覆盖面的减少更有利于考查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