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陕西中考 > 渭南中考 > 渭南中考试题

2017渭南中考语文考前模拟练习题

编辑:sx_jixia

2016-08-21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考前模拟练习题的内容。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1.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时下,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电脑打字的普及,书写和书法实用性的削 弱,不仅青少年的书写意识淡化,就连一些官员的批文也考倒一批人,黑压压的一片批示,令下属无法辨认,反复琢 磨甚至猜测也不解其意,可谓比考古还难。我们不希望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成为书法家,但“字乃文章之面目”,书写规范、眉清目秀是最基本的、必备的。因为书写、书法经过3000多年的不断演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历史积diàn 深厚、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并逐步被世界所认知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主要符号。因此,要营造全社会重视书写、书法的氛围,共同为进一步塑造文献名邦的外在形象和丰富内涵作不xiè 努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站在山顶四处眺望,只见经过退耕还林的山区风景秀丽,草木葱茏,进退维谷。

B.李明激动地说:“不是我妄自菲薄,你们能做的,我也能。”

C.朱自清《背影》中相濡以沫的父爱,激活了我们的孝心,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D.著名杂文作家刘征先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非常规杂文,将成语“重组”,尽收一石三鸟之功效。

3.默写古诗文。(10分)

⑴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⑵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⑶万籁此俱寂,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⑷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⑸黑云压城城欲摧, 。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⑹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⑺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⑻纸上得来终觉浅, 。 (陆游《冬夜读诗示子聿》》)

⑼某校毕业班的学生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写一副对联送给班主任。名句中巧妙的比喻正是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这一名句是:“ , ▲ ”。

4.下面文段中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在下面横线上修改。(3分)

①眼镜除了实用之外,已经悄然跻身配饰,甚至许多人把它当成了时下最流行的配饰之一,只要架在鼻梁上就觉得自己“潮气十足”。不少“潮人”都会在自己的鼻梁上带上一副大框眼镜。

来时尚饰品店里购买大框非近视类眼镜的年轻人,绝大部分视力都很正常,他们戴眼镜就是为了修饰脸型达到美观效果。但是眼科专家提醒,这种看似时尚的装饰,其实对眼

睛的健康会造成不小的伤害,轻则加重视觉疲劳,比较严重的还会导致视力下降。市面上买的太阳镜,本来应该是平光镜,但是有些质量低劣的商品有度数,②消费者佩戴这种眼镜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头晕、头痛、眼酸胀和流泪疼痛等症状,长时间佩戴会改造视力下降。即便是无框的大框眼镜,架在鼻梁上时间久了也会加重视觉疲劳。

③所以,最好不要长期佩戴大框平光眼镜或者大镜框,以免不会损伤眼部健康,毕竟任何美丽的第一前提都是健康!

句①修改: ; 句②修改: ; 句③修改:

5.名著积累。(3分)

鲁迅的散文在刊物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到编成集子的时候改称“ ”。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态心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如《 》中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如《 》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6.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根据情境和要求答题。(5分)

宿迁中学准备在初三年级学生中举行一次“三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写作的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示。

(1)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3分)

(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很好,但他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30-50字)(2分)

第二部分 (62分)

二、诗歌赏析。(5分)

7.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3分)

②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结合诗作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2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