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说明

2014年德州市中考地理的考试说明

编辑:

2014-04-03

(3)居民

①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③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地区发展差异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5)认识区域

①认识大洲——亚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其相互关系。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亚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②认识地区——东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西部、极地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

置的特点。 、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主要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

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科学考察和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③认识国家——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巴西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和其他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特点。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说明:

●本单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南、北及地区是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东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3.中国地理

(1)疆域与人口

①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②人口与民族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①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②自然资源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过的土地政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说明:

“标准”没有面面俱到地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注意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标签:中考说明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