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数学 > 中考数学模拟题

上海市中考数学押轴题(2001-2012年)

编辑:

2012-11-19

顺时针旋转得到F1点,由旋转对称的性质知F1C=EC =1。

逆时针旋转得到F2点,则F2B=DE = 2, F2C =F2B+BC=5。

11.(上海市2011年4分)Rt△ABC中,已知∠C=90°,∠B=50°,点D在边BC上,BD=2CD(如图).把△ABC绕着点D逆时针旋转m(0

【答案】80°或120°。

【考点】图形旋转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邻补角定义。

【分析】由已知,B恰好落在初始Rt△ABC的边上且旋转角0°

当点B落在AB边上时(如图中红线),由旋转的性质知△DBE是等腰三角形,由∠B=50°和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m=∠BDE=80°。

当点B落在AC边上时(如图中蓝线),在Rt△CDH中,由已知BD=2CD,即DH=2CD,得∠CDH的余弦等于 ,从而由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得∠CDH=60°,所以根据邻补角定义得m=∠BDH=120°。

12.(2012上海市4分)如图,在Rt△ABC中,∠C=90°,∠A=30°,BC=1,点D在AC上,将△ADB沿直线BD翻折后,将点A落在点E处,如果AD⊥ED,那么线段DE的长为 ▲ .

三、解答题

1. (2001上海市10分)如图,已知抛物线y=2x2-4x+m与x轴交于不同的两点A、B,其顶点是C,点D是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

(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求顶点C的坐标和线段AB的长度(用含有m的式子表示);

(3)若直线 分别交x轴、y轴于点E、F,问△BDC与△EOF是否有可能全等,如果可能,请证明;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令y=0,则有2x2-4x+m=0,依题意有,△=16-8 m>0,∴m<2。

又∵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y轴正半轴上,∴m>0.

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0

(2)∵ ,∴C(1,m-2)。

令y=0,2x2-4x+m =0,则 (由(1)知 )。

∴AB= 。

(3)在 中令y=0,得x= ,∴E( ,0)。

令x=0,得y=1,∴F(0,1)。

∴OE= ,OF=1。

由(2)可得BD= , CD=2-m。

当OE=BD时, ,解得m =1。

此时OF=DC=1。

又∵∠EOF=∠CDB=90°,∴△BDC≌△EOF(SAS)。∴两三角形有可能全等。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1)由图象可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因此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0,求解即可。

(2)直接根据顶点式得到顶点坐标和与x轴的交点坐标,再求AB的长度。

(3)要求判定△BDC与△EOF是否有可能全都,即指探索全都的可能性,本题已有∠CDE=∠EOF=90°,BD与OE或OF都可能是对应边,证出其中一种情形成立即可。

2. (2001上海市12分)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D

(1)如图,P为AD上的一点,满足∠BPC=∠A.

①求证;△ABP∽△DPC

②求AP的长.

(2)如果点P在AD边上移动(点P与点A、D不重合),且满足∠BPE=∠A,PE交直线BC于点E,同时交直线DC于点Q,那么

①当点Q在线段DC的延长线上时,设AP=x,CQ=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②当CE=1时,写出AP的长(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答案】解:(1)∵ABCD是梯形,AD∥BC,AB=DC。∴∠A=∠D。

∵∠ABP+∠APB+∠A=180°,∠APB+∠DPC+∠BPC=180°,∠BPC=∠A。

∴∠ABP=∠DPC。∴△ABP∽△DPC。

∴ ,即: ,解得:AP=1或AP=4。

(2)①由(1)可知:△ABP∽△DPQ,

∴ ,即: 。

∴ 。

②当CE=1时,AP=2或 。

【考点】动点型问题,二次函数综合题,等腰梯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高次方程。

【分析】(1)当∠BPC=∠A时,∠A+∠APB+∠ABP=180°,而∠APB+∠BPC+∠DPC=180°,因此∠ABP=∠DPC,此时△APB与△DPC相似,那么可得出关于AP,PD,AB,CD的比例关系式,AB,CD的值题中已有,可以先用AP表示出PD,然后代入上面得出的比例关系式中求出AP的长。

(2)①与(1)的方法类似,只不过把DC换成了DQ,那么只要用DC+CQ就能表示出DQ了.然后按得出的关于AB,AP,PD,DQ的比例关系式,得出x,y的函数关系式。

②和①的方法类似,先通过平行得出△PDQ和△CEQ相似,根据CE的长,用AP表示出PD,然后根据PD,DQ,QC,CE的比例关系用AP表示出DQ,然后按①的步骤进行求解即可:

∵AD∥BC,∴△PDQ∽△CEQ。∴ ,即 。

当点E在BC上时,

式中AD=5,EC=1,AP=x,CQ= ,DQ= ,

∴ ,即 , 。

解得,适合条件的解为 ( 和 在 之外)。

当点E在BC延长线上时,此时 。

式中AD=5,EC=1,AP=x,CQ= ,DQ= ,

∴ ,即 , 。

解得, 或 或 ,舍去在 之外的 和 ,

∴ 。

综上所述,当CE=1时, AP的长为 或 。

3. (上海市2002年10分)如图,直线y= x+2分别交x、y轴于点A、C,P是该直线上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PB⊥x轴,B为垂足,S△ABP=9.

(1)求点P的坐标;

(2)设点R与点P的同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点R在直线PB的右侧,作RT⊥x轴,T为垂足,当△BRT与△AOC相似时,求点R的坐标.

【答案】解:(1)由题意,得点C(0,2),点A(-4,0)。

设点P的坐标为(a, a+2),其中a>0。

由题意,得S△ABP= (a+4)( a+2)=9,

解得a=2或a=-10(舍去)。

而当a=2时, a+2=3,∴点P的坐标为(2,3)。

(2)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点P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k=6 。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设点R的坐标为(b, ),点T的坐标为(b,0)其中b>2,那么BT=b-2,RT= 。

①当△RTB∽△AOC时, ,即 ,

∴ ,解得b=3或b=-1(舍去)。

∴点R 的坐标为(3,2)。

②当△RTB∽△COA时, ,即 ,

∴  ,解得b=1+ 或b=1- (舍去)。

∴点R 的坐标为(1+ , )。

综上所述,点R的坐标为(3,2)或(1+ , )。

【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1)根据点在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的性质,求出BP,AB的值从而可求出点P的坐标。

(2)设R点坐标为(x,y),求出反比例函数.又因为△BRT∽△AOC,利用线段比联立方程组求出x,y的值。

4.(上海市2002年12分)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相交于点Q.

图1          图2           图3

探究:设A、P两点间的距离为x.

(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PB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结论;

(2)当点Q在边CD上时,设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当点P在线段AC上滑动时,△PCQ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的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

(图1、图2、图3的形状大小相同,图1供操作、实验用,图2和图3备用)

【答案】解:(1)PQ=PB。证明如下:

过点P作MN∥BC,分别交AB于点M,交CD于点N,那么四边形AMND和四边形BCNM都是矩形,△AMP和△CNP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1)。

∴NP=NC=MB。

∵∠BPQ=90°,∴∠QPN+∠BPM=90°。

而∠BPM+∠PBM=90°,∴∠QPN=∠PBM。

又∵∠QNP=∠PMB=90°,∴△QNP≌△PMB(AAS)。

∴PQ=PB。

(2)作PT⊥BC,T为垂足(如图2),那么四边形PTCN为正方形。

∴PT=CB=PN.

又∠PNQ=∠PTB=90°,PB=PQ,∴△PBT≌△PQN(HL)。

∴S四边形PBCQ=S△四边形PBT+S四边形PTCQ=S四边形PTCQ+S△PQN=S正方形PTCN ? =CN2=(1- )2= x2- +1

∴y= x2- +1(0≤x< )。

(3)△PCQ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

①当点P与点A重合,点Q与点D重合,这时PQ=QC,△PCQ是等腰三角形,此时x=0。

②当点Q在边DC的延长线上,且CP=CQ时,△PCQ是等腰三角形(如图3)

此时,QN=PM= x,CP= -x,CN= CP=1- x。

∴CQ=QN-CN= x-(1- x)= x-1。

当 -x= x-1时,得x=1。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1)过点P作MN∥BC,分别交AB于点M,交CD于点N,可得四边形AMND和四边形BCNM都是矩形,△AMP和△CNP都是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角的互余关系进行代换可得△QNP≌△PMB,故PQ=PB。

(2)由(1)的结论,根据图形可得关系S四边形PBCQ=S△四边形PBT+S四边形PTCQ=S四边形PTCQ+S△PQN=S正方形PTCN,代入数据可得解析式。

(3)分①当点P与点A重合,与②当点Q在边D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分别讨论答案。

5. (上海市2003年10分)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O为坐标原点,A、B是 轴正半轴上的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如图,二次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A、B,与 轴相交于点C。

(1) 、 的符号之间有何关系?

(2)如果线段OC的长度是线段OA、OB长度的比例中项,试证 、 互为倒数;

(3)在(2)的条件下,如果 =-4,AB= ,求 、 的值。

【答案】解:(1)由图可知:当抛物线开口向下,即 <0时, <0(如图);

当抛物线开口向上,即 >0时, >0;

因此 、 同号。

(2)设A(m,0),B(n,0),

抛物线的解析式 中,令 =0,得: 。

∴OA•OB=mn= ,OC2= 。

∵OA•OB=OC2,∴ = ,解得 =1。

所以 、 互为倒数。

6.(上海市2003年12分)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 ,弧AC是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的圆的一段弧。点E是边AD上的任意一点(点E与点A、D不重合),过E作弧AC所在圆的切线,交边DC于点F,G为切点:

(1)当∠DEF=45º时,求证:点G为线段EF的中点;

(2)设AE=x,FC=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将△DEF沿直线EF翻折后得△D EF,如图,当EF= 时,讨论△AD D与△ED F是否相似,如果相似,请加以证明;如果不相似,只要求写出结论,不要求写出理由。

【答案】解:(1)证明:∵∠DEF=45°,∴∠DFE=90°-∠DEF=45°。∴∠DFE=∠DEF。∴DE=DF。

又∵AD=DC,∴AE=FC。

∵AB是圆B的半径,AD⊥AB,∴AD切圆B于点A。

同理:CD切圆B于点C。

又∵EF切圆B于点G,∴AE=EG,FC=FG。

∴EG=FG,即G为线段EF的中点。

(2)根据(1)中的线段之间的关系,得EF=x+y,DE=1-x,DF=1-y,

根据勾股定理,得(x+y)2=(1-x)2+(1-y)2,∴y= (0

(3)当EF= 时,由(2)得EF=EG+FG=AE+FC,即x+ = ,解得x1= 或x2= 。

①当AE= 时,△AD1D∽△ED1F,证明如下:

设直线EF交线段DD1于点H,由题意,得:△EDF≌△ED1F,EF⊥DD1且DH=D1H。

∵AE= ,AD=1,∴AE=ED。∴EH∥AD1,∠AD1D=∠EHD=90°。

又∵∠ED1F=∠EDF=90°,∴∠ED1F=∠AD1D。∴△ED1F∽△AD1D。

②当AE= 时,△ED1F与△AD1D不相似。

【考点】切线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进行证明,能够熟练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切线长定理发现G为线段EF的中点。

(2)根据切线长定理、正方形的性质得到有关的线段用x,y表示,再根据勾股定理建立函数关系式。

(3)结合(2)中的函数关系式,求得x的值.分两种情况分别分析,根据切线长定理找到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正方形,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两个角对应相等,从而证明三角形相似。

7. (上海市2004年10分)在△ABC中, ,圆A的半径为1,如图所示,若点O在BC边上运动(与点B、C不重合),设 ,△AOC的面积为 。

(1)求 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为圆心,BO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圆O与圆A相切时,△AOC的面积。

【答案】解:(1)∵在 ,∴ 。

∵ ,∴ ,且 边上的高为2。

∴ 。

∴ 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为 。

(2)如图,过点A作AD⊥BC于点D,当点O与点D重合时,圆O与圆A相交,不合题意;当点O与点D不重合时,在 中, 。

∵圆A的半径为1,圆O的半径为 ,

∴①当圆A与圆O外切时, ,解得: 。

此时△AOC的面积 。

②当圆A与圆O内切时, ,解得 。

此时△AOC的面积 。

∴当圆A与圆O相切时,△AOC的面积为 或 。

【考点】勾股定理,建立函数关系式,两圆相切的性质。

【分析】(1)用 表示出 ,即可建立 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

(2)根据两圆相切的性质,分两圆外切和内切即可。

8.(上海市2004年12分)数学课上,老师出示图和下面框中条件。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A点的坐标为(1,0),点B在 轴上,且在点A的右侧,AB=OA,过点A和B作 轴的垂线,分别交二次函数 的图象于点C和D,直线OC交BD于点M,直线CD交 轴于点H,记点C、D的横坐标分别为 ,点H的纵坐标为 .

同学发现两个结论:

① ;

②数值相等关系: 。

(1)请你验证结论①和结论②成立;

(2)请你研究:如果将上述框中的条件“A点坐标(1,0)”改为“A点坐标为 ”,其他条件不变,结论①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

(3)进一步研究:如果将上述框中的条件“A点坐标(1,0)”改为“A点坐标为 ”,又将条件“ ”改为“ ”,其他条件不变,那么 和 有怎么样的数值关系?(写出结果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1)由已知可得点 的坐标为(2,0),点C的坐标为(1,1),点D的坐标为(2,4),由点C坐标为(1,1)易得直线OC的函数解析式为

∴点M的坐标为(2,2),

∴ 。

∴ , 即结论①成立。

设直线CD的函数解析式为

则 ,得

∴直线CD的函数解析式为 ;

由上述可得,点H的坐标为(0,-2), 。

∵ ,∴ ,即结论②成立。

(2)结论①仍成立,理由如下:

∵点A的坐标为 ,则点B坐标为( ),从而点C坐标为 ,点D坐标为 ,设直线OC的函数解析式为 ,则 ,得 。

∴直线OC的函数解析式为 。

设点M的坐标为( ),

∵点M在直线OC上, ∴当 时, ,点M的坐标为( )。

∴ 。

∴结论①仍成立。

(3) ,理由如下:

由题意,当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且点A坐标为(t,0)( )时,点C坐标为( ),点D坐标为( ),设直线CD的函数解析式为

∴直线CD的函数解析式为 。

则点H的坐标为( ), 。

∵ ,∴ 。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

【分析】(1)可先根据AB=OA得出B点的坐标,然后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和A,B的坐标得出C,D两点的坐标,再依据C点的坐标求出直线OC的解析式.进而可求出M点的坐标,然后根据C、D两点的坐标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进而求出D点的坐标,然后可根据这些点的坐标进行求解即可。

(2)(3)的解法同(1)完全一样。

9. (上海市2005年10分)小明家使用的是分时电表,

按平时段(6:00-22:00)和谷时段(22:00-次日6:00)分别计费,平时段每度电价为0.61元,谷时段每度电价为0.30元,小明将家里2005年1月至5月的平时段和谷时段的用电量分别用折线图表示(如图),同时将前4个月的用电量和相应电费制成表格(如表)

月用电量(度) 电费(元)

1月 90 51.80

2月 92 50.85

3月 98 49.24

4月 105 48.55

根据上述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2)计算5月份的用电量和相应电费,将所得结果填入

表中;

(3)小明家这5个月的月平均用电量为     度;

(4)小明家这5个月的月平均用电量呈     趋势

(选择“上升”或“下降”);这5个月每月电费呈

趋势(选择“上升”或“下降”);

(5)小明预计7月份家中用电量很大,估计7月份用电可

达500度,相应电费将达243元,请你根据小明的估计,计算出7月份小明家平时段用电量和谷时段用电量.

【答案】解:(1)65+45=110,45×0.61+65×0.3=46.95。

月用电量(度) 电费(元)

1月 90 51.80

2月 92 50.85

3月 98 49.24

4月 105 48.55

5月 110 46.95

2012中考科目:

中考语文】【中考数学】【中考英语】【中考物理】【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中考历史】【中考生物】【中考地理】 【中考体育

2012中考考前: 

中考动态】【中考心理辅导】 【中考家长】【中考饮食】 【中考政策

2012中考考后:

中考动态】 【中考成绩查询】【中考志愿填报】  【中考分数线

中考录取查询】 【中考状元】【中考择校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