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8-19
拓展提高
(2014·台州)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廿二日天稍和:略微(稍微)
(2)柔梢披风:开,分散
(3)麦田浅鬣寸许:上下(左右、光景)
(4)呷浪之鳞:代鱼(鱼)
【解析】 “稍”“披”是古今异义词,注意不要用今义代替古义;“许”是个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句子意思灵活理解;“鳞”运用了借代,要特别关注。
2.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 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例句和C选项中的“于”字都是“在”的意思,A项中的“于”是“比”的意思;B项中的“于”是“和”的意思;D项中的“于”是“向”的意思。
(2014·益阳)
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布囊其口(口袋)
B. 贼易之(轻视)
C.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
D. 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
解析 “囊”是名词作动词,“塞住”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A. 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
B.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 为坻、为屿(《小石潭记》)
D.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解析 例句中的“为”译为“被”。A项“为”是助词,无义;B项“为”译为“向”;C项“为”译为“成为”;D项“为”译为“被”,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2014·徐州)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全
(2)从武林门而西:往西走(向西去)
(3)即棹小舟入湖:就,便(立即,马上)
(4)取道……石径塘而归:回去(回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积累、理解文言字词的情况,要结合语境灵活理解。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解析 D项都是“得到”的意思 。A项: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项:①抬起;②发动。C项:①来得及;②和。
(2014·宜宾)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 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 于时冰皮始解 于是鸱得腐鼠
D.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解析 A项“之”,前者为助词,“的”,后者用于主谓之间,不译;B项“然”,前者译为“……的样子”,后者译为“对的、正确的”;C项“于”都译为“在”;D项“为”,前者译为“被”,后者译为“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一致的是(D)
A. 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 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 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解析 A项“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项“异”,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C项“前”,名词作状语,“向前”;“蹇”,这里名词作动词,“骑驴”。D项都是借代。
(2014·成都)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D)
A. 惠子相梁(做宰相)
B.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C.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
D. 请循其本(本心)
解析 “本”解释为“本原,初始”。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其名为鹓
其如土石何
B. 夫鹓
发于南海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拔山倒树而来
D. 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
解析 B项均为介词,“从”;A项第一个“其”为代词,“它的”,第二个“其”为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修饰;D项第一个“之”为代词,代“鱼之乐”,第二个“之”为动词,“到”。
(2014·凉山)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 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 执策而临之(面对)
解析 “道”解释为“正确的方法”。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A. 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 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解析 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之意,第二个“之”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B项第一个“以”是“按照”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来”的意思;C项“而”都解释为“却”,表转折;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其”作代词,翻译为“他”。
这篇2017中考语文考前强化训练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运城中考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