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4-24
七、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24~29题。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ěn):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之习辞者也 习:___________
(2)王曰,何坐 坐:___________
(3)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酣:___________
(4)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是:___________
25.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齐人固善盗乎/吾尝疑乎是
B.吾欲辱之/辍耕之垄上
C.乃喟然叹曰/乃重修岳阳楼
D.故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
A →楚王当堂羞辱→B →楚王自取其辱
28.请你根据【乙】文内容展开想象,将晋平公躲避师旷“援琴撞之”时的场面生动地续写出来。(要求:续写时要有晋平公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晋平公话音刚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能力。要结合句意推测词义。尤其注意“兵”的一词多义现象。
答案:(1)兵器 (2)限制 (3)军备(军队) (4)信任
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题(1),要结合“战必胜矣”理解“有不战”的意思;题(2),可联系《曹刿论战》译文中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来翻译。
答案:(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至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论点是集中表明作者主张和看法的语句,通常在开篇或结尾。
答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乙】文: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解析】此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比较阅读能力。要在通读两文,分别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指明两文各强调了什么,是什么意思。这样,两者关系就好把握了。
答案:【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
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之一。
附【乙】【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从古至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二、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能力。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要注意“恒”古今异义的不同、“过”在此处为词类活用。
答案:(1)常常犯错误 (2)割断
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要落实关键词的注释,如“是”“喧”;二要结合上下文将原句省略的内容补充上,使其表意明确、表达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答案: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7.【解析】此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分析比较能力。“表达”就是表达方式,把握两文前者是论说散文,后者是记事散文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8.【解析】此题考查对【乙】文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概括能力。首先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明确孟母采取了怎样的做法,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故事说明的道理要结合少年孟子的行为揣摩孟母做法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
答案: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的。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附【乙】【译文】
孟子小时候,(有一次)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三、9.【解析】选B。“九”是虚数,指多种。
10.【解析】选A。A项“而”均表顺接关系;B项“虽”分别解释为“即使”“虽然”;C项“之”分别解释为“无实义”“他”;D项“于”分别解释为“到”“从”。
11.【解析】选B。原因是唐雎要效仿前人杀了秦王,所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四、1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平时积累,结合句意来解释词语。通假字要先写出通哪个字,再做解释。出自【乙】文的词语解释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如“之”可联系“辍耕之垄上”,“顺”可联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1)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2)停止,放弃 (3)到……去(4)顺从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注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如(1)中的“于”“何加”,(2)中词语的使动用法:“淫”“移”“屈”应依次解释为: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答案:(1)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4.【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主张的把握能力。要分别找到两篇文章的中心句——末句,然后根据选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案:【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其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拓展延伸能力。首先要明确孟子在【甲】【乙】两文中提出的观点——舍生取义;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然后从积累中搜索能体现这两个观点之一的、我国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及其与两文观点相近的言论。
答案(示例):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附【乙】【译文】
孟子说:“……成年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五、16.【解析】选C。要结合所在句子“每一醉,则大适融然”的意思“每次一喝醉,就很满足、很和悦快乐的样子”进行推测。
17.【解析】选A。B项中的“许”依次为:地方、处所;拟声词。C项中的“期”依次解释为:希望;约定。D项中的“属”依次为:类;通“嘱”,嘱咐。只有A项中的两个“号”都是指“名号”。
18.【解析】选B。【甲】文体现的是作者陶渊明以及当时的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首先要逐字翻译,尤其注意关键词的解释要准确,如“往来”“悉”“屡”“晏如”;然后将字词翻译连缀成句,并结合对上下文文意的理解适当补充原句省略的成分,最后调整语序,使表达流畅。
答案:(1)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2)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
附【丙】【译文】
陶潜,字元亮,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说:“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他的亲戚朋友里面有些好事的人,带着酒菜到他那里去,陶潜也不推辞。每次一喝醉,就感觉很舒适
。(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陶潜不懂音乐,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弦,每逢朋友在一起,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六、20.【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疏通【甲】【乙】两文的文意,然后借鉴题干中的“借书”“打仗失败”梳理文章层次,组织答题语言。
答案:抄书 治水失败
21.【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能力。一要回顾平时积累;二要结合句意推测。对于“将”和“会”,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如《陈涉世家》中的“上使外将兵”“会天大雨”。
答案:(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 (2)跑 (3)率领(或“带领”) (4)适逢,正赶上
2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逐字翻译,不漏关键词,语言通顺、完整,无语病。
答案:(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他)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
23.【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能力。一要结合文意,抓住关键词,如“伏读经年”。二要分析人物两次失败的原因。
答案(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附【乙】【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结果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州官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只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抑郁而死了。
七、24.【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能力。一要结合句意推测,二要联系平时积累,将课外转化为课内。
答案:(1)熟练(熟悉) (2)犯罪 (3)喝酒喝得畅快 (4)这
25.【解析】选C。A项中“乎”依次为:语气词,表疑问;凑足音节,不译。B项中“之”依次为:代词,指代晏子;动词,到、往。D项中“故”依次解释为:因此,所以;原来。只有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都翻译为:于是,就。
2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一要疏通文意;二要逐字翻译,落实关键词,如“熙”要解释为“开玩笑”,“取病”可解释为“自讨没趣”;三要连缀成句来表达。
答案: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7.【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一步,疏通文意;第二步,根据“楚王当堂羞辱”“楚王自取其辱”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三步,仿照“楚王当堂羞辱”“楚王自取其辱”,采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形式概括文章剩余两部分的层意。
答案:A:楚王密谋策划(楚王与臣密谋、楚国君臣密谋)B:晏子巧妙回击(晏子机智反击)
28.【解析】此题为开放题。要围绕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可以“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为“母板”发挥想象,以“晋平公”为主语组织语言,做到表达流畅、生动、形象,符合当时情景。
答案(示例):突然发现一张琴向自己飞来,他急忙站起来,衣襟散乱,惊慌失措地躲到一旁。琴撞到墙上,“”的一声摔成几块。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惊疑不定地望着师旷。
2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评价能力。要结合内容分析人物的“说话艺术”,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我更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示例2:我更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附【译文】
【甲】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乙】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慌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不是做国君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做一个警告。”
相关推荐:
标签:山西中考语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