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模拟题

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编辑:

2013-11-11

(二)

①据最近的各方媒体披露,北京一个不足十岁的孩子竟然“成功”地改编了《西游记),且已交付某大出版社正式出版;而深圳一个父母均为打工者的儿童,竟把自己由两岁到六岁的“经历”以日记体写就一篇长篇巨著;南京一个儿童即将出版的著作也长达百万字;而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的某个女孩就更是了得,她小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出版了一部专门研究美洲玛雅文化的专著……文坛如此童星闪烁,俨然已呈现出“小鬼当家”的格局。

②忘了是谁的名言,说是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是一首好诗。然而在中国神奇的土地上,却历来不乏此类“出笼”, 由此而成就的“神童”更是多如牛毛。诸如四岁能诗,五岁善棋,六七岁能与财主奸商斗智,八九岁可与文人雅士掰腕等等,传说虽然玄乎,但却又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就是这些神乎其神的 “神童”,最终大多难逃“泯然众人”的结局。其实,许多有成就的伟人,其童年反而显得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由华罗庚到陈景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什么“神童”。爱迪生甚至被视为大脑迟钝的低能儿,仅上了三个月小学就被请出校门。一个人一辈子有没有作为,有多大的作为,还真与其童年的神与不神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惟一关系重大的是其后天的努力如何,后天发愤怎样。

③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天分和聪明.既不能抹煞天资聪明的孩子的存在,更应该对其采取科学的态度。试想,方仲永的父亲若能正确对待“五岁能诗”的儿子,为其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四处炫耀,以名换钱,方仲永或许会成为一个栋梁之才,起码不至于落个“泯然众人”的结局。当然,“揠苗助长”的愚蠢之举也同样是我们扼杀天才的最常见手法。一个孩子刚刚显露出一点写作天才,众多出版社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大肆炒作。其实谁都清楚,写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行当,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竞根据自身的经历写小说,一个十来岁的小学生竟然出版远古文化专著,如此学术根底搞出的所谓作品,究竟能有多大的价值?

④青少年尤其是懵懵的童年阶段,正是其打基础、长知识的关口。若此时不但不很好地帮助其吸收知识的营养,而是千方百计令其释放体内本就不多的能量,那瓜不熟蒂便落的悲惨结局就在所难免了。

5、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6、本文在举例论证中,既举了方仲永之例,又举了牛顿、爱因斯坦、华罗庚、陈景润等事例,这种论证方法又称                 ,都是为了证明                              。

7、①第③段中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②第④段中“瓜不熟蒂便落”比喻的是                                                        。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