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模拟题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练习)

编辑:

2015-10-17

四、(9小题,4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5题。(10分)

把我的鞋子传真过来

姜钦峰

前不久,日本神奈川县警方破获了一起非法制造枪支案。警察从犯罪嫌疑人居村佳知的家中搜出了5把手枪、一台3D打印机,以及存有手枪设计文件的电脑。没错,这些手枪是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可以实弹射击,一枪毙命。居村佳知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职员,并非枪械专家,警方怀疑他的手枪设计文件是从国外的网站上下载的。

像这样的高科技犯罪手段,现在几乎没有技术门槛。国外的网站上早就有人上传过枪支的设计文件,网友只需下载文件,启动3D打印机,就能打印一把来复枪,原料为普通的树脂,成本约30美元。

2014年,能与失足明星争夺媒体版面的,大概只有3D打印机了。当年4月,首批3D打印的房子在上海亮相;9月,全球首辆3D打印的电动汽车在芝加哥面世,最高时速可达64公里。与这些大制作相比,3D打印枪支只能算小儿科。

传统的机器制造通过切割或模具来塑造物体的形状,3D打印机则是通过层层堆积的方式制造物体。在设计文件指令的引导下,3 D打印机喷出固体粉末或熔融的液态材料,使其固化成特殊的平面薄层,然后打印头返回,在其外部形成第二个薄层。如此往复,最终堆积打印成三维物体。

这种打印方式与传统的喷墨打印机有相似之处,二者最大的区别是维度:喷墨打印机是二维打印,3D打印机是三维打印。以打印剪刀为例,喷墨打印机在平面纸张上喷出彩色墨粉,打印出精美的剪刀图片;而3D打印机喷出的“墨水”是金属、塑料等材料,直接打印出一把拿在手里就能剪断绳子的锋利剪刀。

电影《十二生肖》里有一个情节:成龙戴上特制的白色手套去摸鼠首,360度无死角地反复抚摸,将鼠首的形状扫描下来。与此同时,他的伙伴们坐在另一间房子的电脑前,接收扫描数据。随后,一台长方形的机器启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很快就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鼠首,就像变魔术。这不是科幻情节,那台神奇的机器就是3D打印机。

扫描技术与3D打印相结合,让精确复制变得非常简单,未来,3D打印机很可能会变成实物复印机。假如你看中了同事的一款高跟鞋,不必打听店铺地址,拿过来扫描一下,自己打印一双就行了。当然,你也可以把扫描文件传给朋友,重复复制,就像数字音乐文件那样可以无限复制下载,但音质并不会下降。也许有一天,你会在电话里说:“把我的鞋子传真过来。”不过,实物复印技术一旦成熟,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势必受到严峻挑战,这是法学家将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未来的网购模式可能是这样的:你看中了一件衣服,下单付款,店主不是寄给你一件衣服,而是在线传给你一个数字文件。你不必苦苦等候快递员的电话,甚至不用走出房间,只要连上家用3D打印机,就能把衣服打印出来。如果这件衣服材质特殊,或者对打印机有特殊要求,可能就需要你多走几步路,去街上找专业的打印店了。

传统制造业依靠大规模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我们能买到各种廉价的商品,是以牺牲他们的多样性为前提的。你想得到实惠,就必须放弃个性,每天与数十万人使用一模一样的东西。3D打印兼具大规模生产和手工制作的特征,正好能调和个性与成本的矛盾,私人定制不再是少数富人的专利。

或许未来的生活将会是这样:早晨起床,厨房里的3D食品打印机已经为你打印好了可口的松饼,不必担心吃了会发胖,因为打印机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精确控制营养成分;然后,你穿上崭新的鞋子去建筑工地上班,这双鞋是为你定制的,由3D打印机打印而成,左右脚的尺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完全合脚;建筑工地上工人不多,一台巨大的3D打印机正在喷出混凝土,用不了几天,一幢高楼将拔地而起。

(选自《意林》2015年第1期)

13.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3D打印机打印时喷出的“墨水”是金属、彩色墨粉、塑料等材料。

B. 3D打印机通过层层堆积的方式来制造物体,打印方式采用二维打印。

C.“把我的鞋子传真过来”体现了3D打印与扫描技术相结合的高端复印技术。

D. 3D打印兼具大规模生产和手工制作的特征,正好能调和多样性与成本的矛盾。

1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大概”一词推测了3D打印机是2014年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体现

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

B. 电影《十二生肖》里复制鼠首的情节,意在说明3D打印机不是一个科幻情节。

C. 我们能买到各种廉价的商品,是因为传统制造业依靠大规模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以及

提供了商品的多样性。

D. 文章采用了作比较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制造物体形状、打印方式和材料说明了3D

打印的技术特点。

15. 如果3D打印机变成了实物复印机,请你根据文意,说说人们将会面临哪些变化?(4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7题。(10分)

“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

桑林峰

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无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儿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习近平同志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信仰。追寻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才能让灵魂和身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今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本想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春节,没想到整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这恐怕是很多人过年的慨叹。“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好空气去哪儿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和手上。少些奢华,不搞铺张浪费;少些攀比,不搞盲目购车;少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搞污染环境那些事……也许好空气就会回归。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国家在反思中文明,社会在反思中前行。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中国、温馨中国、现代中国、强大中国,我们所热切盼望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

反思之后重在行动。没有反思,缺少行动,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支烛照天空的火炬,点一盏守望家园的心灯,用自己的一片光、一份热去温暖自己、打动他人、惠及社会,你我将变成向上的个体,中国将变成和谐的国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选自201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6.下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是古人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

B. “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中的“软骨病”比喻的是信仰的滑坡和信仰的缺失。

C. 举春晚小品《扶不扶》的例子,是为了反思和追问信仰的丢失,让人们扶起传统美德。

D. 反思“……去哪儿了”之后重在行动,从点滴做起、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中国将

变成和谐的国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17.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 如何理解第四段划线句子“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3分)

(2) 文中说“人们在反思中完善,国家在反思中文明,社会在反思中前行”,你赞同这一

观点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