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15
第三部分 议论文
一、知识点、能力点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点有:
(一)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5. 引用论证:应为道理论证中的一种,指明显地引用人物言论。故事传说,习语谵语等来证明论点。
(三)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
又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四)“这”、“此”、“那”等代词的指代。
(五)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
二、命题方向
在各地中考中,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 找出中心论点或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点。
2. 论证方法,尤其是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其中对比论证要注意跨段的情形。
3. “这”、“此”、“那”等代词的指代。要学会从前一句、前几句甚至前几段去找相关的内容。
4. 某一论据的作用。要注意区别是以来论证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的。
5. 某一句子的含义。当然是指在文段中的特定意思,切勿自我胡乱发挥。
6. 从文段中抽出一句,放回原位。
7. 补充一个事实或道理论据。
第四部分 散 文
一、知识点、能力点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⑴以人物为线索,⑵以时间的推移或事件的发展为线索,⑶以行踪(空间的变化)为线索,⑷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应特别注意倒叙与插叙的区别。
(四)表达方式,即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
要注意各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不同作用,尤其是抒情与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五)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即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与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又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特别要注意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六)理解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的作用,特别是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七)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特别注意表限制的副词如最、仅、非常等词语,准确的形容词与动词的表达作用以及某些词语的先后顺序(常问为什么不能调换)。
(八)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理解文段中有深意的句子的含义。
这种题目要特别防止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而要严格按照文段中人物的情感或作者的意图去理解。
(九)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反问、设问和引用等。要区别不同修辞对句子产生的不同作用。
(十)可说是最难看懂的一类题目:文章所用的写作手法(也叫手法、方法、写作方法等),主要有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对比、衬托、烘托,还有以 写 (填反义词,如《社戏》那些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就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十一)结构层次,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与并列结构,是划分段落的最主要依据。
(十二)分析人物形象,要学会联系环境与情节发展,依据对人物的各种描写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十三)仿写。必须要求自己与原句句式一样、字数基本相同、词性相对、意思相关。
二、命题方向
在各地中考中,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 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
2. 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4. 能够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5. 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合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合义。
6. 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7. 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8. 开头与结尾的作用,文段中某一段的作用。
9. 某一部分内容的作用,一般为反衬或作铺垫。
第五部分 小说阅读
一、知识与能力点
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提高中考小说阅读题的得分率,最主要的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是能够“走进去”,还要能够“跳出来”。
“走进去”就是要求学生(考生)阅读小说时“走进小说的时代,走进作品的环境”,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想当然”地回答问题。比如,2002年广东省的中考试卷第4题的后一问“试设想‘坐车的’心理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很多考生回答:我是顾客,我是上帝,你就应该拉我,你还应该提高服务质量……答案提供的信息,顾客就是上帝,提高服务质量,都不是上个世纪初习惯用语。这种答案,显然是把“坐车的”“拉”到了现实社会中来了。
“走进去”就是要求学生(考生)阅读小说时“走进角色,走进作品中人物的世界”。就如同演员那样。千万不可以凭自己的喜怒哀乐、个人好恶去回答问题。还举上例,很多考生回答:“你他妈的也不睁开眼看看老子是谁?下车,我就搞定你!”这种答案,显然是考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警匪片”中黑社会老大的语言借用了进来,想当然地写成“坐车的”心理,这是不符合作品人物身份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吃透小说的主题,要把握作品的褒贬倾向,就必须“跳出来”,认真、全面地分析标题以及它和小说的关系。必须仔细审读每一个议论句或段,并且整体思考、概括之。必须好好地从头至尾地把握作者描写人物时用词(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的褒贬,以把握作者的倾向性。
其二、整体思考、把握小说的所有试题。
一篇小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善于设计试题的老师也一定会注意试题与试题之间的连贯性,思维的整体性。考生如果在考试审题时注意到每一道试题、每一个答案之间的因果、条件关系,那么,这种思维方法,对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比如2002年广东的中考试卷中的小说试题3、4、5. 6题,就是这样的。第3题“‘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为什么?”是从祥子的角度设题,第4 题“问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的’什么性格特点?……”是从“坐车的”角度设题;而以上两题的答案都为第5题“祥子的痛苦来自:(1) 暴风雨(2)“坐车的”冷漠”提供了答案的线索或者说是参照物。第6题的答题思路又是上一题答案的延伸。
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提高中考小说阅读题的得分率,还必须注意掌握并且学会应用以下的知识点: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两个部分。这一知识点有利于全面地整体感知小说的要素,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思路,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各个阶段。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应用议论抒情句段)。这一知识点有利于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且有效地突破重点段落。
必须掌握分析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并且能分析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必须了解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正、反)作用。
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描写。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和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描写。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心理变化进行的描写是心理描写。
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的身份年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格。有时还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能够感受并且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特别重要而学生容易忽略)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又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有的环境描写还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而特别要注意的是花鸟虫鱼等场景的象征意义。
结合语境欣赏、分析、理解优美、精彩的语言(可能的话,应该用考题的词语造句加深理解),分析理解重点段落的含义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命题方向
根据语文新大纲的精神,从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小说这种文体的考试,2003年的中考考题范围应该以中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内容为主,当然我们也不能够排除选择课外小小说或者中长篇小说的文段。
试题命题的内容,应该突出考查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相关的知识点;而不应该是试图通过小说考题去全面考查所有的语言文学知识。
从小说这种文体的课文在初中六册语文统编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来看,考题不会太多,不应该超过5个;考分所占的比重不会过大,不应该超过12分。
第六部分 文体综合阅读
一、知识与能力点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 开头部分,统帅全文,引起下文,(和下文一一对应);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如果是环境描写的开头见“环境描写”。
2. 过渡句、段(短段):承上启下,前半句总结上文(段意)(中心句),后半句领起下文(段意)(中心句)。特别注意议论句。
3. 结尾(多用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题或再次点题;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点到面或个别到一般)。
4. 倒叙开头:把故事的结果告诉读者,形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文章奠定感情的基调;倒叙入顺叙时,一定有过渡句。
5. 文中插叙: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补充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完善人物的思想性格;插叙段落和上下文之间有过渡句。
6. 转折关联词:段首出现,往往是分段的标志;句中出现转折关联词,它后面的内容重要,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意见。
7. 阅读时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句,这是文章的重点或线索;画出表现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这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基调;画出议论抒情句,这是总结段意、中心,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地方。
8. 记叙的人称:“我”是第一人称,便于抒发内心情感(心理描写);“你”是第二人称,距离近,亲切,便于向对方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第三人称,便于客观描写和议论。
9. 表现手法:象征,以事物的特点来表达人或社会的本质特征或精神。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相对的两个方面做比较,突出……特点(无主次)。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突出……特点。联想,空间、时间接近,性质、形态相似,展开联想,文章内容丰富。
10.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渲染……气氛,烘托(衬托)……心情,有时交代季节气候,借物抒情;社会环境(重要但易被忽略)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或者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有的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1. 人物描写:从方法上讲,他包括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从描写角度上讲,他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和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特征:如年龄、职务、经济等情况;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特别要注意,不可孤立地看问题,要把文章中的描写前后联系起来,看出人物的变化,才能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正衬或反衬的作用。
12. 理解词语含义,要结合语境,由此及彼,注意转意和延伸意;由表及里,挖掘潜在意义;比较分析,明确特定含义;弄清手法,认识比喻意象征意。特别是学会类比造句,例如2002年广东的考题3要求考生理解“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中的“硬”字的好处。我们就可以造句“……真想硬不做作业”,就能够理解“硬”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反抗心理。再把答案代入试题思考,就可以看出其正确来。
13. 评说一篇文章的表达技巧,应该从选材剪裁,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考虑。
标签: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