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7-11-08
(三) 喻证法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叫喻证法。运用这一方法,推理能够深入浅出、道理说得明白、透彻,使读者容易接受。例如《拿来主义》一文中,在论述“如何拿来”时,就把外国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这种比喻的论证方法很具体、生动,新鲜别致,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道理,有助于读者接受文章的观点。
运用比喻论证进行说理时,比喻一定要贴切自然,毫不牵强,只有这样才能顺理成章。
(四)引证法
引证法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论证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个别性的论点,也就是所谓的“理论论证。”
恰当地引用经典性言论或名言,能够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例如《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在记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尤为关键”这一论点时,分别引用了马克思和邓小平的话作为论据进行阐明。
运用引证法需要注意:第一,引证要准确,不要片面或断章取义;第二,引证的内容最好是名人名言,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第三,一般来说,不要引证过多,不能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论述。
[例文]
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地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痛,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 ?不,是她的感情变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生命和感情的星体,但由于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入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基点,一个发散源。
千百年后,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于“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师向私博大胸怀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例文]
海棠依旧 绿肥红瘦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
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设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
一般说来,当我们偏爱某一物,亲近某一物时,我们会觉得它特别动人。正如邹忌之妻,偏爱邹忌而认为他比齐国之美丽者徐公还要美。这正如古语所言:“情人眼里出西施。”挡我们被外物触动时,它们也便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品性。
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备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其实,万事万物都以它固有的规律运动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潮起潮平,是我们的感情不同,这一切才给我们不同的印记。旷达者从中汲取力量,恬淡者从中陶冶心灵,感伤者对此自悲自叹……无论怎样,能有所感受,是可贵的,但我们还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种不以亲疏远近定是非的人,让我深深地佩服与敬仰。那便是大义灭亲的人,那便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在他们的灵魂中,一种高尚的理智使他们超越了狭隘,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得失,而代之以多数人的利益。如高山流水一般,这种精神从远古流到今天,还将流向末来,它纯洁着世风,闪烁着智慧与勇气的光华,给我们注人清凉的思想之泉。
想必这篇文章对大家是有很大的帮助,更多中考语文备考信息,请关注精品学习网中考语文专栏查阅~
标签: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