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访问记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访问记

编辑:

2014-08-15

潘伟:对。后来我偶尔发现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开物》的一些插图很相似,我记得在湖南江华拍的打枷,好像双节棍那样,怎么我拍的两个人也像《天工开物》里面的插图,工具是一样,人数也一样,动作也一样,后来我也发现我拍的好几张图片都相似,比如用水车,也是跟《天工开物》插图一样,后来我才很认真地看这本书。有了这种想法以后,就想能不能用现在的图片和文字和宋应星展开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所以这个想法应该是将近十年前就有了。

主持人余锦婷:其实这本书我翻阅了一下,非常惊喜地发现你基本上是把原先《天工开物》的插图和你现在拍的图片进行了一个对比,包括像一些工具可能进行了一些演化和演进,对于演化和演进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保留的资料。从筹备到出版这本书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潘伟:前后接近10年,02年底03年初就有这个想法,当时有几张照片很类似,但是当时没有深入地研究,后来陆陆续续拍了一些照片,当时我还在《清远日报》当总编辑,我在那里开了一个专栏,当时那个栏目叫《天工开物古今版》,开了几期还是有一些反响,当时广州美术学院有一个教授叫谭秀江,他看了我们的报纸,说我用的《天工开物》的插图版本不对,那是重刊本,不是明代的那个版本,他说他有个光盘,他在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刻了一个明代初刻版的光盘,他后来把它寄给我,做了第10期以后,我重新改成了明代的初刻版的插图。

主持人余锦婷:潘老师,其实您是十年磨一剑,这是一本精心制作的书,您在这个过程是有不断完善的过程的,比如最初的插图不对,后来进行了一些纠正,也说明您是非常细心的。这是您独立完成的一本书,还是有很多朋友跟您来一起合作的?

潘伟:主要还是独立完成,当然它也得到了一些帮助,比如在采访过程中,或者有些专业知识,找到一些农业部门的专家,但主要还是个人来完成,我也是翻阅了大量的古今资料,比如说明代的《东鲁王氏农书》,它涉及到很多生产方式和工具,特别是工具一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或者北魏的《齐民要术》,跟它有关的书都要很认真地去细读。一开始觉得很容易,但后来发现包括我在报社开专栏的时候所写的一些东西有些观点、有些考证是不准确的,后来出书的时候我再重新做。

主持人余锦婷:能否举一些例子,在完善这本书的过程中进行了哪些反复的修改,最后才确定下来以这个为蓝本?

潘伟:广西师大出版社在网上发现我做的《天工开物古今版》时,现在本书的责任编辑罗财勇两年前就跟我联系了,他一直跟踪这本书,他觉得现在还有人做这种没名没利的事情,觉得很感动,花这么多的功夫去考察、考证、拍照,而且都是自费的。

主持人余锦婷: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一份热心。

潘伟:因为这件事情是断断续续业余去做的,包括农业生产场景是有季节性的,比如要做收获要等到秋天拍,春天不能拍,周期非常长,错过了季节、错过了地点就采访不到。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前年去河南去拍耧车,就是播种的,刚开始找不到,我跟一个朋友去的,那个朋友说叫一个农民在那演示给我看,但我觉得这个不真实,出50、100块去给我做一遍,当然有的农民说得也很幽默,他说“我的种子怎么能播到别人的田里呢”,农民都不答应,但再等一个礼拜遍地都是,方圆几百里都是用这种耧车来播种。

主持人余锦婷:到了那里以后,你跟农户的沟通包括时间上还要进行一个配合?

潘伟:对,我的摄影包里随时都有红包,到农村采访先给一个红包。我带了烟,到农村采访男人时要先敬烟。

主持人余锦婷:也就是拉近与农户的关系。

潘伟:对,真正的走基层。

潘伟访问记:年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非常引人关注,这本书名叫《天工开物古今图说》,是以翔实的摄影图集记录和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

标签:访问记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