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9-04
接手王细宝窑厂烂摊子的是李双元。李双元与大队签订了窑厂承包合同。无论盈亏,李双元每年硬上交大队三千元。合同签订后,李双元一家老小全部搬进了窑厂里住。李双元负责收草、卖砖、记账,两个儿子负责管砖坯、烧窑火、挑窑水,妻子负责洗衣、做饭、管后勤。一时间,小窑的河边又吊满了前来送麦草和装砖头的船……只用了两年工夫,这个窑厂便起死回生。
想不到的是,到了九五年,为了严格控制浪费耕地的现象,各地纷纷强制平毁小土窑。这座小土窑也未能幸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夷为平地,立时云消烟灭。李双元一家含泪忍痛去往上海郊区创业……
欣慰的是,因为曾在窑厂尝过千辛万苦,有过经营窑厂的经历和经验,经过多年打拼,李双元的两个儿子现在上海郊区都成了企业老板,一个经营免烧砖厂,一个经营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规模都不小。
牛屋墙脚
路过庄后的一块田地,我看到了隐藏在密密油菜间牛屋舍子的断墙残堆。断墙,是碎砖垒就的尺把高的墙基,泥土中,或隐或现;残堆,当年砌墙用的一块块土墼倒塌后,岁月的风雨将它们打蚀得如同小土坟一般。
这里,曾经是第三生产队的打谷场。
当年的打谷场上,除了有供存放口粮的仓库外,还有三间土墙草盖的牛屋舍子——那是用牛工朱大伯一家六口,还有一头老牛居住的地方。
朱大伯五十多岁,他身材高大,但略微驼背,又粗又大的皱纹簇拥在他紫铜色的脸上。印象中,朱大伯从来没有微笑过,整天紧锁着双眉,让人一看见他,就会觉得他的生活是多么沉重,他是多么的苦恼。
他的老伴朱奶奶是天生的盲人,平时在家只能摸索着、小心地做一点淘米和洗菜的家务活;他们育有四个儿子,最大的只有十七岁,最小的才十一岁。在那个凭力气下田干活、靠挣工分养家糊口的年代,朱大伯一家谁也不是一个周周正正的大劳力!力不从心的他,为了拿到生产队里养牛的三千个固定工分,他认领了生产队里那条大水牛。白天,他吆着水牛去田里吃草、耕田;晚上,则将水牛赶进这个牛屋舍子。一家六口,连同这头大水牛,就一同挤进这三间通透的茅草屋里。
为了再挣一点额外的工分,每年冬天,朱大伯还为村庄巡逻打更。寒冬腊月的夜晚,无论是北风呼啸,还是雪花纷飞,朱大伯总是裹着件破旧的大棉袄,一晚不间断地从田里跑到庄上,拎着马灯,逐街逐巷,从庄东跑到庄西,从村南转到村北,边敲小锣边沙哑着嗓子提醒各户:“火烛当心罗”、“平安无事罗”……深更半夜,一觉醒来,被窝中的我们常常听到朱大伯那“咚咚咚”的脚步声和“当当当”的打锣声。
然而,有一天深夜,朱大伯打完第三更,并没有回到那个牛屋舍子里。夜色中,他慢慢来到村口的楝树下,解开束在自己棉袄间的麻绳,先将麻绳系在楝树杈上,然后,也将自己吊了上去……
“四个小伙都大了,一个个到哪儿娶婆娘啊?又哪来的钱砌房子呢……朱老头子肯定觉得活了没意思,才寻死的……”望着躺在牛屋舍子里用白布盖着的朱大伯的身子,望着已经哭干了眼泪、瘫在地上默不作声的朱老太太,村里人都这么下结论……
谁也没有料到,进了八〇年之后,朱大伯的四个儿子都有了出息。先是大儿子参军入伍,后是二儿子被招进镇里的事业单位,三儿子、四儿子也陆续去往无锡学理发、学摩托车修理。四个儿子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刻苦,早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那年过九旬、双目失明的朱老奶奶,现在仍然健在着。
乡野遗迹范文是不是很好呢?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要注意积累知识,多写多练,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精品学习网伴你成长!
标签:乡野之恋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