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蜡烛同步练习(3)

编辑:sx_bilj

2014-10-21

每学完一个单元的时候,就要多做一些同步练习。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蜡烛同步练习(3)以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课文导读

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颤巍巍(chàn) 契柯拉耶夫(qì kē)

腋下(yè)  迫击炮(pǎi)

拂晓(fú) 更夫(ɡēnɡ) 手臂(bì)

二、词语释义

烧灼:烧、烫,使受伤。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副:相称,符合。

目睹:亲眼看到。

匍匐:爬行。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企图:图谋,打算。

三、语句解读

1.“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四、作家作品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五、背景探视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文体浅谈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惴(  )(  )  揣(  )(  )

竭(  )(  )  渴(  )(  )

障(  )(  )  嶂(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是(  )

A.壳 (1)qiào  地壳  脱壳

(2)ké   贝壳  甲壳

B.颤 (1)zhàn  寒颤  颤栗

(2)chàn  颤抖  颤巍巍

C.劲 (1)jìng  强劲  劲敌

(2)jìn  用劲  劲头

D.食 (1)shí  日食  猪食

(2)sì   食用  食言

3.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的意思。

⑴精疲力竭:

⑵名副其实:

⑶永垂不朽:

4.选词填空。

⑴老妇人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    (A.走出;B.爬出)了地窖。

⑵她一直舍不得用,    (A.珍藏;B.保存)到今天。

⑶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    (A.细心;B.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⑷他们围着坟堆,    (A.默默;B.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5.对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破折号表示解释)

B.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冒号表示解释说明)

C.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括号表示补充说明)

D.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破折号表示转折)

二、整体感知

1.下列各句所用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环境描写)

B.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动作描写)

C.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动作描写)

D.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出来。“看呀!”那红军说。(语言描写)

2.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B.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C.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D.拂晓前,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3.“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好,请说说理由。

⑴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⑵这样,她一小时,也许两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