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桥之美练习题(5)

编辑:sx_bilj

2014-10-23

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做同步练习,以下所介绍的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桥之美练习题(5)主要是针对每一单元学过的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家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背景材料

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这篇文章里,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审美的眼光向读者描述着桥的美。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着重(zhuó) 前瞻后顾(zhān) 孕育(yùn) 脂粉(zhī)

☆词语释义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审视:仔细看。

诗境:指富于诗意的环境。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水天一色:形容水域辽阔。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厘,计量的小单位。

文章主旨

这篇美学小品文,以描述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桥之美在于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联系景物,组成了富于变化的统一的画面。文中还揭示出了一些美学原则,让读者获得一些审美知识,提高了艺术欣赏水平。

写作分析

1、画卷优美,意韵悠长。

作者以画家的眼光看世界,以优美的语句勾勒动人的画面。白墙黑瓦的人家,线条流畅的拱桥,曲曲折折的河流,疏密相间,构成了有迷人魅力的图画美;江南水乡,早春的绿柳,跨书的石桥,宁静淡美的意境,使画面产生了抒情诗般的感染力;山重水复之间,“风雨桥”翼然临于急流之上------作者选取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一星,以蒙太奇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面:浓淡相宜,意蕴悠远。

2、语言轻松,富有情味。

文章起笔轻松如话家常,“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自然而然引出画家们见到的桥是最多的这个话题,在简略谈桥之结构和形式美后,却轻轻避开众人的议论话题,转到本人要表达的话题上来:“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文章许多句子极具情味。如写江南乡间石桥笔调轻快,“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把石桥的硬度与风中柳丝的轻柔进行对比,既勾勒出了江南典型的水乡景色,又绘出了一幅动静相宜、和谐恬美的风情图,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评点】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评点】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评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评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