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桥之美练习题(5)

编辑:

2014-10-23

☆佳段欣赏

5、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评点】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悉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接着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这段文字为读者开辟了一个视角:可以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同时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问题探究

1、“桥”美在何处?

[解答]“桥”美,是因为它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和谐。例如,密密的苇丛,出现一座石桥,这座石桥使原本狭窄拥挤、令人憋闷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又如江南乡间,细柳飘丝,石桥与细柳合作,产生出令人销魂的动人美景。还有苍茫的湖面上,水天一色,长桥横卧水上,使单调明亮的背景富有生命。另外,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2、学习本文之后,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解答]桥,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人们习以为常,或许不以为美。但作者却探寻和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这当然与作者的职业(画家)有关,摄影家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另外,还与作者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有关。的确,生活周围并不缺少饱含画意的景致,并不缺少美的事物,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也就具备了发现美、感受美的可能。

体验对话

师问:这篇说明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你能举例说说吗?

甲生: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性的语言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强烈反差,形成特殊的美感。

乙生:还有“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化用了宋代柳永的诗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已足够动人,但是同时也使文章增添了诗的意境。

丙生:文章还运用了拟人化的语言,使文章亲切动人。如“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作者将人的感受投射到“苇丛”的身上,形象地表现出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思维点拨]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类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非常生动,表现力极强。文中这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还有多处,如“像读了一篇史诗般的满足”,“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等等,读了这些语句,都会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其实,正是作者在写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不然绝对写不出如此动人、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让同学们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见“问题探究”。

探讨与练习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让同学们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赏能力,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见“精读品析”。

探讨与练习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思维展示】设题意图是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参考答案】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更多关于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桥之美练习题(5)的相关知识请点击查看精品学习网中学频道。祝同学们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