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9-07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海战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放《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一段)。同学们,这部影片的名字叫《甲午风云》,它反映的是1894~1895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退让,中国方面节节失利。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结束。这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却借助中国的战争赔款迅速发展起来。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景况?《马关条约》的内容又有哪些?这些,全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胞夸胆识。
梁宏立志果不虚,生当封侯死庙食。
愧杀辽东众将弁,曳兵弃甲无人色。”
——郑观应《大东沟战争感作》
(二)
“两军鏖战洪涛中,雷霆 铿天异色。
高密后裔真英雄,气贯白日怀精忠。
炮石攻击乱如雨,血肉激射波涛红。
敌舰纷纷多击毁,我舟力尽亦沉水。
不分猿鹤与沙虫,全军尽葬鱼腹里。
将军历险得生出,当留此生待异日。
志存灭虏图再举,畴谓将军节遽失?
将军大呼曰不然,宁不玉碎勿瓦全。
誓与士卒共生死,人死我生何 颜?
呜呼人生谁不死,死亦要贵得其所。
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千古。
将军视死甘如饴,凛凛大节青史垂!”
——缪钟渭吊邓世昌诗
(三)
“万里楼船下,龙旗居上游。
前军甘避舍,大将怒沉舟。
杀贼留余恨,孤生亦足羞。
魂兮归也未?东海暮云愁!”
——王春瀛《邓世昌》
同学们,上面三首诗都涉及到一个人。从诗中可以看出:邓世昌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大英雄。这不仅因为他是东汉高密侯邓禹的后代,更主要的还是他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为了民族独立去不断拼搏。同学们,想了解邓世昌,就必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只有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真正了解了,才能从深处去认识邓世昌的这种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收复新疆”一文,当时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列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内容: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把当时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
[教师讲述]十九世纪末年,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国和朝鲜是他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在1876年,首先胁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获得了通商、租地、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侵略特权,从此全面向朝鲜渗透,并与清政府激烈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1884年12月初,朝鲜国王在清军的帮助下,迅速镇压了“甲申政变”。日本政府就此对清政府进行要挟,于1885年派宫内大臣伊藤博文来华,与清政府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今后发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时,必须事先相互通知。1890年,山县有朋就任首相后,在施政演说中赤裸裸地把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台湾等地都说成是与日本有关系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有权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公开煽动侵华狂热。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来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日本的北进策略,和俄国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但又怕日本倒向与它争霸远东的劲敌英国,因此,对日本又“极力拉拢”。英国这时正向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进行经济渗透,希望有个较为安定的局势,并不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但为了利用日本牵制俄国,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因此又愿意支持日本。法国在中法战争后,有意利用日本的北进政策,以便它在我国西南各省扩张势力。德国是后起强国,想利用战争在远东分到殖民地。因此,法、德两国都希望日本发动战争。这时美国正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扩展势力,无力顾及远东,所以扶植日本作为它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伙伴。日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快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步伐,寻找发动战争的机会和借口。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则极力劝诱清政府出兵,保证日本“必无他意”;而在国内则秘密下达动员令,作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充分准备。清政府对日本的“保证”深信不疑。于6月5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陆军一千五百人去朝鲜,并按《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了日本。其实,日本早在接到通知以前,就按预定计划于6月5日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以护送驻朝公使大乌圭介返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陆续出兵朝鲜达一万余人。入朝日军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并逐渐包围驻守牙山的清军,不时乘机挑衅。
标签:历史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