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9-30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顺利指出旋转中心的不同位置.
(2)学生是否掌握利用硬纸板作出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方法.
教师提问:你如何作出旋转中心位于三角形内部的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
学生描述作图的方法.
教师关注:
学生描述的方法是否正确、语言表达是否准确.
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学具画出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
教师提问:观察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你们能发现旋转有哪些性质?
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案,最后各组派代表利用投影仪展示其猜想.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借助学具画出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
(2)学生能否借助学案,顺利得出猜想,并表述清楚.
教师提问:刚才的性质大家是用刻度尺、量角器进行测量发现的,在测量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差,现在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验证,看能否得到与大家相同的结论.
教师关注:
试图改变旋转中心的位置、改变旋转方向、改变旋转角,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验证.
教师提问:以上是转动三角形得出来的结论,那对于四边形、五边形甚至更复杂的多边形是不是也具有相同的结论呢?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几何画板》软件,自己动手来验证.
利用课件演示作图的步骤,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掌握.
让学生体会旋转中心位置可以任意改变,位于图形的外部、内部或图形上均可.
结合前面的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作出旋转中心位于三角形内部的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的方法.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学案,以问题为导引,逐步对旋转的性质进行探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实验.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这是深入探究的有效策略.
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验证学生的探究结果,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体现数学的严谨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验证的过程,体验的更加真切,印象更为深刻.并且经历由特殊到一般地验证过程,感知结论是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环节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6、师生共同总结出旋转的性质.
师生归纳得出旋转的有关性质.
l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l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l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教师关注:
(1)旋转性质的规范语言表达.
(2)学生能否理解及用语言描述旋转的性质.
将旋转性质的表达规范化,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旋转作图
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变式一:将点A变成线段AB ,画出线段 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变式二:再将线段 AB 变成△ABC ,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教师借助教具来模拟“点A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的旋转过程.
学生口述确定A′点的作图步骤.
教师根据学生所讲的步骤,在屏幕上分步演示作图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会运用旋转角不变的特征将AO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
(2)学生能否会运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的特征截取OA′=OA.
(3)学生是否已掌握点绕点旋转的作图.
学生口述确定B′点的作图步骤.
教师屏幕演示作图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指出“作出决定线段长度的两个端点的对应点”即可.
(2)学生是否已掌握点绕点旋转的作图.
学生口述确定C′点的作图步骤.
教师屏幕演示作图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指出“作出决定三角形形状、大小的三个顶点的对应点”即可.
(2)学生是否已掌握点绕点旋转的作图.
(3)学生能否总结出复杂的多边形旋转均可转化成点绕点的旋转.
教师借助教具来模拟旋转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旋转性质,为学生利用旋转性质作图做铺垫.
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步骤,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将新知识内化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作出绕O旋转后的图形,进行变式训练,体现了“一题多变”的思想,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突破难点,再归纳实质,逐步形成技能.
因为再繁琐的多边形旋转均可转化成点的旋转,所以只要确实掌握好点绕点的旋转作图,就能应对复杂多边形的旋转作图.
标签:数学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