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教案 > 初一教案 >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案例:《邓稼先》

编辑:

2016-03-23

(三)品读“至情”的内涵。

杨振宁为什么称邓稼先为自己的“永恒的骄傲”?(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

“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这两点为什么让作者为之感到“永恒的骄傲”?

(速读文章前五部分,划出作者评价邓稼先贡献及精神的语句。)

(1)巨大贡献:

归纳语句: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提示:

①核武器研制成功为什么标志着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地位,获得了新生?(中国之所以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国家贫弱无力,核武器研制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人有了保卫自己的力量)

②邓稼先那封短信为什么能够震动了杨振宁先生?(说明中国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了世界科研领域的最高峰,中国人自己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补充材料:

①周总理说,如果没有1964年原子弹爆炸的一声巨响,就没人理睬我们。

②张爱萍将军说,再穷的叫花子,也要有根打狗棍。

③洋务运动只重引起外国的技术,结果被外国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依然不堪一击,在甲午战争中被新兴的日本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齐读上面引用的语句,读出作者为邓稼先所感到的骄傲之情。

总结: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者同样对于这片土地满怀着热爱,所以他才会痛惜国家的贫弱,才会为祖国的复兴而感动,会为对祖国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邓稼先而骄傲。

(2)无私精神

归纳语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

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提示:

①在《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的精神?(对比)这一精神对于邓稼先有什么帮助?(面对混乱的科研队伍,仍然可以取得成功,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相信他?(他的“真诚坦白”“朴实气质”打动了每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强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如果互换位置均不可能成功?(只有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人才,因此邓稼先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②领导核武器事业需要哪些才能与素质?(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杨振宁作为一位科学家,对这完成这一事业的艰巨自然非常了解)我们从中也读出了杨振宁对于邓稼先能力的认可。但仅仅有能力远远不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如此艰巨的事业还需要其它的品质。(“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身上具有这样的素质吗?(“我不能走”这样一句普通的话语中可以读出他的英勇无畏)

③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塑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悲凉)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做出一个决定自然要慎之又慎,但邓稼先没有动摇过,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作者没有直接写出,但引用了《中国男儿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勇气与信心的来源吗?(为国家而奉献)

补充资料:

①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团队中年龄最小,被周总理及张爱萍将军亲切地称为“小邓”,但他却是整个团队的领导者。

②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再读归纳语句,把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读出来。

总结:作者说,这首歌他的父亲终生喜爱,而他的父亲恰恰出生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这说明,即使面对灾难,同样有无数的优秀儿女没有放弃,为国拼搏。正如革命元勋秋瑾所说:“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杨振宁先生同样也喜欢这首歌,也渴望为国家的富强而奉献终身。

(3)友情


作者在文本同样称邓稼先为他“最敬爱的挚友”,两人的友谊长达半个多世纪,但作者却没有用大量的篇幅直接描写友情。那么在文中他是如何表达他与邓稼先的感情呢?

归纳语句: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到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提示:

①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始于何时?(1936年)

②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既为邓稼先感到骄傲,更为民族感到自豪呢?他想突出什么内容?(突出他对邓稼先深厚的情感)

③第五部分中,作者变换语气,连续用三个“不知”来描述邓稼先创业的艰辛,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对老朋友的关切,与前文所写的情感对应)

补充材料:

①邓稼先与杨振宁不仅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美国留学时的伙伴,还有着更深厚的关系,邓稼先的父亲就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老师。

齐读归纳语句,感受两人之间亲密的友谊。

总结:文章六个部分相互的关系我们已经说了,我们也提到了为什么第四部分主要是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贡献,却被放在了两个介绍邓稼先品质的篇章之间。现在我们清楚了,原来这三个部分逐层深入地表现了作者与邓稼先之间深厚的友情,这友情是融入了杨先生对邓稼先的骄傲乃至敬佩之情中的,而这些情感最终汇成了作者妹妹所说的“至情”。

(四)思考“至情”产生的原因。

再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感受一下作者的“至情”。

作者用饱含“至情”的笔墨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表达了对他的骄傲与敬佩之情。但这并非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全部目的。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说:“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杨振宁先生的志向是什么?

(学生根据理解回答)

(五)反馈练习:

仿写:

人物简介: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现在是不是感觉精品学习网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案例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相关推荐:

初一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怎么写:第16课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模板:第16课第二课时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