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9-19
一,从取材范围来看,“潮”是描写的对象,“听”是鉴赏的方式。“潮”是海的一种运动形式,它不等同于“海”。文中以写“听”潮为主,兼写“观”潮,并且旁及其他。
二,从文体来看,本文属写景散文。
[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作“鸟瞰式”的把握,并提高作文切题的能力。]
(2)掌握写景散文的写法
教师使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出写景散文一些常用的写作方法;反过来,又用以指导本课的学习。
“《在烈日和暴雨下》(见分编教材第3册,学生已学过)这篇文章里,暴雨的到来的是有一个过程的,老舍先生先写了什么?再写了哪些?最后又写了什么?”教师问。
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言,得出了完整的答案:雨星→雨点→雨道→瀑布→水世界(讲授这课时已经懂得该文“层次清晰”)。
接着,教师把学生注意的中心拉回到本课的学习上来:“现在写的是‘潮’,它是属于动态的事物,那就要再现出它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来。你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琢磨:鲁彦笔下的海潮,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中又可以分成哪些小层次?作者用了哪些语言抓住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特征?你们要把关键词语找出来,前后勾连,进行比较。”然后,教师板书:“1.有层次地描述”。
随后,教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帮助学生简要地复习了“写景可以通过不同的感觉去写”的旧知识,要求他们在学习《听潮》时正确运用,并且提醒说:“鲁彦除了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描写海潮之外,还写到了听潮时的幻觉,这在课文的哪个地方?细心找找。”嘱咐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上:“2.多角度地描绘”。
“为了描绘春花,朱自清写到了蜜蜂和蝴蝶;为了描绘春风,他写到了——”教师作进一步的启发。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香!”“有鸟叫!”“还有牧童的短笛嘹亮地响着!”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插话。
“这是什么样的写法?还记得吗?”
“是用有关的事物来烘托。”
于是,教师把“3.以相关景物加以烘托”写在黑板上,说:“鲁彦为了突出海潮,还写了哪几种相关的景和物?尽量找全。”
接下来,教师问:有什么办法把景物写得更逼真、更形象、更生动呢?”学生应声答道:“比喻!”“拟人!”“夸张!”……教师便在黑板上列出第4条:“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最后,教师提出:“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鲁彦写《听潮》就是借景抒情。(板书:“5.借景抒情”)我们就要思考一下:他听潮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对大海和海潮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分行板书:“听潮的心情”,“对海、潮的感情”,“对人生的态度”)
[这既是定向指导,又是以带规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使他们能温故知新、触类旁通。]
(3)学习要求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三点。一,多读。二,“神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让作者笔下的文字符号成为自己脑中活生生的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三,品味:紧扣语言,细细咀嚼,赏析其精妙之处,同时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
[使学生懂得如何依据文章的特点去学好课文。]
三、观看录像
观看之前,教师再次叮嘱学生要“神入”,要“品味”,并且提醒要注意字的读音。
看后、听后,学生们无一遗漏地指出了朗诵中“当天、辟开、呵欠、袭击、拨剌、血腥”等字读音不规范。
[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严谨学风的培养。]
四、课文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听潮》分为几大部分,然后逐段进行赏析。
(1)第1、2段
一带而过,只求学生弄清作者听潮的时间和地点。
[对教学“易点”费时过多,就会令人生厌。]
(2)第3段
教师问:“作者所住的房间是观海听潮极好的地方,文中写了哪几点?——看谁说得快、说得全。”经过紧张的查找和相互补充,学生们说得正确、完整:“比较幽静”,“靠海湾”,“露台突出”。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大家懂得了:对有利环境的交代为下文的“听潮”作了必要的铺垫;“欣幸”二字为全文确定了感情的基调。
[注意锻炼学生迅速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3)第4段
请一位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这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需要联系上一段和下几段来考虑。”讨论后,学生明确了:第3段只是提到“领略海景”,还没涉及“听潮”;这一段的第1句(“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才破题(教师让学生把“潮”、“听”二字圈出。)这一段是写“每天”听潮的概况,下几段写的是“当天晚上”的详情。
“为什么作者着重写了飞沫的空际升落,而且带着腥气或咸味,冲进窗棂,黏在身上,润湿房中的一切呢?”学生认为这正写出了海潮的特征。教师对此作了一点补充:“这几点都区别于江湖池塘的浪花。”
学生熟练地识别出段中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描绘海浪飞沫的写法。
教师进而问道:“把飞沫比喻成细雨、朝雾和暮烟,这是抓住了飞沫的什么特点?”学生答道:“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教师让同学们在书上记下“迷蒙”二字。
标签:语文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