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08-17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㈠教科书的特点
为了实现《标准》的课程目标,教科书力图突出如下态特点: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达到《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
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景,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出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这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为此,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课内学习”、“作业题”、“合作学习”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时,章后的小结、目标与评定也以问题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科书力图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景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这些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领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感、空间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教科书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阅读材料”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和背景知识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讨数学的机会。教科书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所设;另一类“设计题”则仅仅面向有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去完成它们。
㈡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应要求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借助计算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使用计算机),培养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借助新技术去学习数学、解决较为现实的问题,并免于从事大量繁杂、重复的机械性操作活动,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探索性活动中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包括模型、挂图、投影片、录音(像)带、软件等,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㈢学习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行为表现、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等。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而且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考察他们能否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否清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景,随时了解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自信心、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过分的技巧性要求。应当强调的是,《标准》所列的教学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在相应内容学习之后立即达到,应允许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
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 、建立数学成长记录、撰写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在采用书面考试时,教师要按照《标准》的要求,控制难度与次数,控制客观题型的比例,避免偏题、怪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对于课题学习,学生需要一定的操作和思考时间,还需要和同伴进行讨论与交流,很难在一次书面测验中完成。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学生课题学习的过程,不宜把它纳入书面考试(测验)的范围之中。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
可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等。以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㈣几个注意点
准确地把握与遵循《标准》的精神是有效使用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在遵循《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本书,如改变或替换 教科书中的例(习)题;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些学习情景、学习素材和教学用具。
教科书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包括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应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出各自的答案,教师则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之上介绍规范的表述,但不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应提倡在了解不同答案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案。
教科书的“读一读”目的在于给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机会,是教学中“弹性”的一种表现。教学中应明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关材料阅读、思考,教师有义务给他们提供必要的进一步帮助。习题中的“试一试”仅仅面向部分学生,以满足他们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有关知识与方法的需求,是体现教学“弹性”的另一个方面,属于高要求,不应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去完成它们。 二、单元分析
第一章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本套教材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条主线,并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经验、认知规律和各领域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展开。三条主线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第三学段从“数与代数”开始,其目的是充分考虑与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的衔接,从新梳理数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探索由于需要而再次扩充数系的必要性。
第一章安排了“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回顾前两学段学过的关于“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背景,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体验自然数与分数的意义和在计数、测量、排序、编码等方面的应用;从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学习有关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初步理解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数在大小比较是今后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数轴在各个数学领域里都有重要的应用。
正数、负数的概念对有理数概念的建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数轴不仅能直观解释其余的相关概念,而且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正数、负数及数轴是本章才学中的重点。正数、负数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数学抽象过程,数轴涉及数和形两个方面,绝对值涉及较复杂的符号问题,这些是本章教学中的难点。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1.1 从自然数到分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1课时 1.3 数轴 1课时 1.4 绝对值 1课时
1.5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课时 复习评价2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 合计 9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3)本章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②初步了解自然数的各种应用及从自然数、分数扩充到有理数是来源于生活实践。③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会用有理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感受用有理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④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体会从数与形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二、本章编写特点
(1)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素材与学生现实紧密结合
从学生身边的现实例子说起,外出乘车、购买彩票等是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过的,比较亲切、容易接受。这些素材来源于现实,且经过提练,体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体现了数系扩充的必要性。月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关于跨海大桥的报道、5个城市气温的比较等无一不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使新知识的引入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而促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重视内容承上启下,突出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
为了引出有理数的概念,教材从新回顾了自然数、分数的产生过程,起到与前两个学段衔接的作用,也进一步说明了数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由于记事、测量与分配物品的需要,人类发明了自然数与分数。人们为了要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但这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在新学段学习时赋于了新的内容。如自然数在计数、排序、编码方面的应用。
(3)关注数形结合思想,鼓励师生互动突破重难点
在本章教材编写中,充分注意到利用数轴的直观性来分析、解答一些数学概念和问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原点两侧,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直观描述了两个互为相反数代表的点的位置关系。把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作为绝对值的概念,也是先让学生体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再从此定义得出绝对值的求法,脉络比较清楚。利用数轴规定有理数的顺序,帮助我们分析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既直观又形象涵盖了的理数大小比较的所有情况,有利于帮助我们突破难点重点。在教学中要强调数轴也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突出数轴的三个要素,多让学生动手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各种实际量,包括较大的数和较小的数。
三、教学建议
(1)章前图、正负数的引入
本章章前图中是著名的珠穆朗玛峰顶峰雄姿和盛产葡萄的吐鲁番盆地。在学生欣赏照片,感受我国地大物博,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关注到两地的气温和海拔高度上来。因为气温有零上、零下;海拔有高于海平面的高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了准确的刻画这些量,就要引进新的数。这就是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举一反三,列举用正负数表示的量,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负数的引入的确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感受到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2)合作学习初步体验
合作学习是针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归纳、
推理、概括等方法,组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以面对面互动的形式,分工合作探索或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这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同学不一定很习惯,培养良好
的与人合作精神也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第一次应该下功夫,作充分的准备。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尽量多说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上、零下;向东、向西;升高、降低;盈利、亏损等等。学生也可能把“相反意义”与“意义不同”混淆起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他认为是相反意义的量,譬如上升3度与零下3度;盈利3万元与支出3万元等。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重要的不是结论的得出,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要因为可能影响教学进度而教师取而代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习热情。其次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不可忽视讨论过程,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例子寻找结论,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 (3) 关于设计题
本章中的设计题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上英特见网查阅资料,撰写“数的发展与由来”的小论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机会。应该告诉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搜索网站的方法。如用google搜索,怎样打入关键词,能找到什么资料,怎样下载,对下载的资料怎样进行裁剪等等。可以单独一个人撰写,也可以多人合作。因为他们是首次完成这样的任务,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后可采取多种形式在班上交流,交流范围不限于文章内容,也可以交流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
本章是继第一章把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第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包括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以及与乘方和有理数运算密切相关的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等。
数从自然数、分数扩展到有理数后,数的运算从内涵到法则都发生了变化,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这种数的运算法则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负数的概念。而到学了第三章实数,数系扩展到实数后,数的运算的内涵和法则(包括运算律)并没有多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理数的运算是实数运算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代数式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在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尤其计算器的使用,是《标准》所倡导的重视数学技术的标志之一。本套教材将计算器取代了传统教材中的全部查表内容,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方便,减轻学生负担,也给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产生良好的影响。
有理数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有理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此,减法和除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和乘法,而乘方可以看做乘法的特殊情况,所以本章教学的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需要运用多种法则,较复杂的符号判别和运算顺序是本章教学的主要难点。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2.1 有理数的加法 2课时 2.2 有理数的减法 2课时 2.3 有理数的乘法 2课时 2.4 有理数的除法 1课时 2.5 有理数的乘方 2课时 2.5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课时 2.6 准确数和近似数 1课时 2.7 计算器的使用 1课时 复习、评价3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
合计 16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3)本章教学要求
① 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②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③ 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④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⑤ 能综合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⑦ 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
⑧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以及一些简单的混合运算。 (四)本章教材分析
1.教科书首先从建筑工地仓库进出货记录为例,直观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后又通过例2,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一方面是通过数轴直观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数轴的作用,展示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在图案内填数这种游戏方式,让学生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
2.有理数减法的核心是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教科书以气温为例,直观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3.有理数乘法法则中,“负负得正”的导入和理解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教科书采用乘法与加法的联系,首先把两个正有理数及一个正有理数和一个负有理数的乘法看成几个相同因数的和,并用数轴直观表示运算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引入两个正有理数及一个正有理数和一个负有理数相乘的方法。之后又以实验室中的温度变化为例,直观得出两个负有理数相乘的方法。这样将抽象概念进行了形象化的处理,既使学生体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由来,又使学生体会有理数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
4.教科书从除法与乘法的逆运算关系导出除法的运算法则,并且根据乘法与除法的逆运算关系,还介绍可以将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进行。
5.乘方是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可以用乘法运算解决。科学记数法与乘方有关,是为简化记数方法而引进的。本章先引入大数用10的乘方来表示的科学记数法(对小数用10的负整数次幂表示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除一章里引入),并且在对大数的科学记数法的介绍中,教科书通过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行程,全国1年需要粮食的估计等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大数,并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6.有理数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关键是按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依次进行运算。
7.准确数和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类数,近似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当一个大数的近似数的精确度用有效数字表述时,就需要采用科学记数法,因此近似数的内容与乘方也有一定的关系,故而放在本章学习。
8.本章的最后一节是计算器的使用,着重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繁琐的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解决,借助计算器还可以探索某些数的规律。
二、本章编写特点
(一)将数学的抽象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1.在章前图和节前图中提供了有理数运算的实际背景,在章前语和节前语中用实际问题引入本章或本节的内容。例如,章前语介绍了有理数运算的作用,以及提出可以用有理数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水库泄洪时,水位以每时2cm的速度下降,3时候后水位下降多少 ?利用有理数运算可以确定往返在各条交通线上的列车的位置,以及了解企业经营中的盈亏状况等。
2.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有理数的运算。如从建筑工地仓库水泥进出货的合计计算中出现(+5)+(+3)和(-2)+(-4),由此引入同号两数相加;从水泥的库存变化计算中出现(+5)+(-2)引入异号两数相加。
从厦门的最高气温比哈尔滨高多少摄氏度的计算中出现9-(-7),引入有理数的减法。 从3时前实验室的温度计算中出现(-2)×(-3),引入两个负数相乘等等。 3.重视运用有理数运算的有关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有理数加法学习后设置例4,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确定玩具赛车的位置;有理数减法学习后,设置例2,用有理数减法运算比较我国吐鲁番盆地与死海的海拔高低;设置例3,
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储蓄所的现款变化问题;在科学记数法的学习中,设计例4,估算全国每天、每年大约需要多少粮食;在计算器使用的学习中,设计例2,解决增长的百分比问题等等。
(二)运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数轴的运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数轴的直观形象,加深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充分运用数轴,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吸纳了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三)重视合作学习的设计,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自主探究中探索、归纳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等。
1.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在图案内填数这种游戏方式,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要求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归纳、发现规律。这一探究是在前两学段已学过加法运算律的基础进行,学生能够得出结论。
2.在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学习中,设计通过怎样的计算来比较厦门和哈尔滨两地气温高低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之差来体会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3.在科学记数法的学习中设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感受大数,并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同时体会书写大数中引入科学记数法的必要性。
4.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设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探索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同时感受有理数运算的应用。
(四)重视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的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得以引申和拓展 1.在有理数加法的学习后,设计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两个结论:“若两个数的和为0,则这两个数都是0”和“任何两数相加,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当数扩充到有理数后,这些结论是否还成立?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可以加深对有理数加法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2.在有理数乘法的学习后,设计了若干个数相乘其积是负数与乘数中负数个数关系的探究,以此加深对有理数乘法符号法则的进一步理解。
3.在有理数乘方的学习后,设计了一张纸对折若干次后厚度的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方法及感受乘方运算中数的快速增大。
4.在计算器使用的学习后,设计了用计算器按流程操作探索数的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程序思想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体验数学的神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标签:数学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