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说课稿 > 初二说课稿 > 数学说课稿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数学等腰三角形说课稿范例

编辑:sx_zhanglz

2016-09-26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精品学习网编辑了八年级上册数学等腰三角形说课稿,欢迎参考!

一、 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前后联系、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15.5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直线垂直的重要工具,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学生认识基础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折纸实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

(3)通过例题的教学,学会利用代数法求解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4)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今后应用较广,但“三线合一”这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容易混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接触过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已经历画图方法感知“三线合一”这一性质,所以等要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折叠发现出来,但对“三线合一”中的“三线”指代学生可能出现混淆情况,且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不够重视,但它是本节课的难点又是今后用得较广泛的性质之一。由于本班中学生各科的基础都较差,合作、交流的意识不强,不敢提问,不善于探索与实践,所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要多加激励和鼓励。

三、 说教法、学法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逐步增强,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模仿力强,但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往往要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刚学过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想对比较好。

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启发下,采用直观教学法,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操作实验、直观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的研讨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投影机。

学具准备:三角板、透明纸片、剪刀、铅笔。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因为已经学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标上字母A、B、C。

选一位学生画好的等腰三角形投影到大屏幕上,结合学生的图形介绍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有关概念。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无意中,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同时觉得有一种轻松感。

3、让学生做练习,在已知的等腰三角形ABC中,画底边BC上的中线和高以及顶角的平分线,并量一量课本图中两个底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先整体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两条性质,然后再经过后面的动手、动脑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实验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

(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1、让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刚才所画的三角形是否“等腰”。然后把各自画好的等腰三角形剪下来,并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最后问同学: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激励和挑战的语句来激发、引导学生。

2、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然后互相补充,并请学生起来发言,同 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如下内容:

发现:(1) 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 ∠B=∠C。

(3) BD=CD,AD是底边上的中线。

(4) ∠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AD为顶角的平分线。

3、由学生用文字归纳结论(2),教师纠正并投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想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问: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

标签:数学说课稿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