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化学 >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和元素专期率复习汇总

编辑:

2014-03-18

展望2007年高考,实行新课改的四省(山东、广东、宁夏、海南)使用新的高考方案了,虽然许多省将独立命题,但过渡也会是平稳的、循序渐进的,与05、06年不会有大的改变。但稳中有变,07年的理综高考化学命题将会体现以下特点:

1、出题的意图,实施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为高考内容的主攻方向

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更高。如现在高考题中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往往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生产实际、日常生活、工业流程联系起来,所以,虽说有关的知识点并不难,但它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试卷联系实际,结合诸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化学”等实际问题来命题。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阅读能力,才能理解、分析所给信息,并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去解决问题。考生如果阅读能力较差,往往会看不懂题目,一旦读懂题意后,化学方面的知识点并不难,将游刃有余。从这一角度讲,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息的提炼和迁移,在新环境中能对其隐含的知识点有所感悟。这样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下面就以一个典型的学科内综合题为例,体会一下理综高考中的命题意境。

例1 在玻璃圆筒中盛有常见的两种无色的互不相溶的中性液体。上层液体中插入两根惰性电极,圆筒内还放有一根下端弯成环状的玻璃搅棒,可以上下搅动液体,装置如图。接通电源,且颜色由浅变深,阴极上有气泡生成。停止通电,取出电极,用盐酸酸化,再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静置后液体又分成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上层液体几乎无色。根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

(1)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上层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下层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检验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启示]该试题的明显特点是立足基础知识运用,着眼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原理、萃取和焰色反应实验的综合应用,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道难得的好题。该题体现研究性学习及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和实验原理不冷僻,提出的问题不刁钻。元素化合物知识包容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最常见的基础知识点,如I2 在水中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及溶液颜色的差异、部分有机物与水不互溶及密度的差异性,电极反应书写等;关于电解原理的考查,在 (考试大纲)中将“了解”改为了“理解”,提高了要求,似乎早有暗示。看来(考试大纲)的变化在备考时确应引起足够的关注。该题装置设计很巧,将互不相关的两个实验(电解原理和萃取原理)的装置及操作,大跨度组合到一起,其组合过程如图2。改变了以往实验题以线性逻辑为主组合的实验装置(常见的形式是试管1到试管2,第一步到第二步)的方式,开辟了设计新的综合实验装置试题的思路,让人耳目一新。上层的电解质中电解,下层的非电解质CC4或CHCl3用来萃取,相关基础知识在这套装置和实验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该题设置了6个问题,乍一看并不难,其实要排除干扰,准确答题并非易事。

一是信息的多重性,增加了干扰。“I2的CCl4溶液呈紫红色”,是高中化学中较为单一的现象,同类问题较少,这一信息似乎形成了本题的突破口。一般学生只要抓住下层的CCl4或CHCl3,液体呈紫红色,就可以根据电解原理、萃取和焰色实验操作回答这些问题。但该题还有另一个信息,是否注意“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且颜色由浅变深”这一信息以及对这一信息采取的态度,可能会导致本题得分上有很大差异。题中“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且颜色由浅变深”,而教材中说明I2 的水溶液的颜色因其溶解度小一般呈黄色。这一与书本描述不吻合的现象,可能造成考生排除I2 的生成,而认为是生成棕色的溴溶液。许多考生正是犯了这一错误。全题答对的考生中,有一些是因为了解I2易溶于KI溶液并得到棕色溶液(因I-+I2=I3-使I2的溶解度增大)没有受到干扰,而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对这一描述未加关注或无法分析,无意中避开了干扰。这两类考生都能得分,实际两者真实的化学认知能力和知识面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现象使本题降低了信度,或许是本题的不足。但考生对多重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应该是试题考查的重要内容。

二是答题的开放性,增加了容量。题中关于上下层液体的成分及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的检验方法等,答案都不是惟一的:上层因是“无色中性”液体且含有金属离子(第(6)问),加上其他信息可以将其缩小在很窄的范围,稳定的可溶性碘化物如碘化钾、碘化钠等符合题意,下层为密度较大的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氯仿等都符合题意,上层金属离子的检验需以焰色反应的具体现象判断,两层溶液颜色的变化除因萃取溶质的转移外,上层液体中I2与碱(阴极生成物)的作用对“几乎无色”也有一定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考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准确表述答题内容。从参考答案来看,对答题要求有所放宽,应该说也是合适的。

【答案】⑴2I- -2e-==I2 ⑵2H2O+2e-==2OH-+H2↑(或2H++2e-==H2↑ ⑶KI溶液(或NaI溶液) ⑷CCl4(或CHCl3、CS2) ⑸电解生成的I2微溶于水,易溶于CCl4,搅拌后I2被CCl4萃取,呈紫红色 ⑹用洁净的铂丝蘸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做焰色反应实验) 焰色为黄色,则含Na+,焰色为浅紫色,则含K+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