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6-02-20
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腐蚀性的强酸。硝酸易溶于水,常温下纯硝酸溶液无色透明。以下是硝酸的性质专题训练,请考生及时练习,查缺补漏。
1.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NO、Fe2+、Na+ B.Ag+、NO、Cl-、K+
C.K+、Ba2+、OH-、SO D.Cu2+、NH、Br-、OH-
解析:B组中的Ag+和Cl-;C组中的Ba2+和SO;D组中的Cu2+、NH与OH-都不能共存,但不属氧化还原反应;A组中H+、NO、Fe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
答案:A
2.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①铜与浓硝酸反应②铜与稀硝酸反应③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与硝酸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途径所消耗的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是:途径③>途径①>途径②
D.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①>途径②>途径③
解析:有关反应为:
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③2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
分析以上三组反应,可以看出:生成相同质量的Cu(NO3)2,则消耗相同质量的铜,但消耗硝酸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相同,途径①消耗HNO3最多,途径②次之,途径③消耗HNO3最少。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要生产Cu(NO3)2,途径③效果最佳,既不造成污染,又能提高HNO3的利用率。
答案:AD
3.下列关于硝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B.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
C.稀硝酸和较活泼的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氢气
D.稀硝酸跟铜反应,N的化合价由+5降为+2;浓硝酸跟铜反应,N的化合价只能由+5降为+4,可见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解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不能看得失电子的多少,而要看它们得失电子的难易。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时,明显浓硝酸反应的快。所以浓硝酸氧化性比稀硝酸强。
答案:D
4.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能表现出酸性又能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
A.使石蕊试液变红
B.与铜反应放出NO气体并生成Cu(NO3)2和H2O
C.与Na2CO3反应放出CO2气体并生成NaNO3和H2O
D.与S单质混合共热时生成H2SO4、NO2和H2O
解析:酸性是H+表现出的性质。反应中能使其他物质的化合价升高,或能使自身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这种物质就表现出氧化性。依次考查四个备选项得:
备选项 A B C D 硝酸表现出的性质 酸性 酸性+氧化性 酸性 氧化性 答案:B
5.38.4 g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22.4 L(标准状况下),反应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1.0 mol B.1.6 mol C.2.2 mol D.2.4 mol
解析:本题有多种解法。已知:
n(Cu)=38.4 g/64 g·mol-1=0.600 mol,
n(气体)=22.4 L/22.4 L·mol-1=1.00 mol。
方法1(极限思维法):若Cu全部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则:
Cu + 4HNO3(浓)===Cu(NO3)2+2NO2↑+2H2O
1 mol 4 mol 2 mol
0.600 mol n1(HNO3) n(NO2)
n1(HNO3)=2.40 mol n(NO2)=1.20 mol
Cu与足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为1.20 mol,而题设条件是Cu与适量浓硝酸反应收集到1.00 mol气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显然是硝酸变稀,生成NO的缘故。Cu什么时候开始与稀硝酸发生反应,不得而知,于是提出如下假设:
若Cu全部与稀硝酸反应,则:
3Cu + 8HNO3(稀)===3Cu(NO3)2+4H2O+2NO↑
3 mol 8 mol 2 mol
0.600 mol n2(HNO3) n(NO)
n2(HNO3)=1.60 mol n(NO)=0.400 mol
由于实际生成气体1.00 mol在n(NO2)=1.20 mol和n(NO)=0.400 mol之间,那么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应在n1(HNO3)=2.40 mol和n2(HNO3)=1.60 mol之间,观察备选项可知答案。
方法2(守恒法):不论Cu与浓硝酸还是与稀硝酸反应,都生成了Cu(NO3)2和NOx,则根据N原子守恒和Cu原子守恒得:
n(HNO3)=n[Cu(NO3)2]×2+n(NOx)=n(Cu)×2+n(NOx)=0.600 mol×2+1.00 mol=2.20 mol
答案:C6.A、B、C、D、E五种物质中含同一种元素,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
标签:高考化学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