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解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政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高考复习,如何提高解题能力呢?下面是精品学习网的编辑为您提供的关于高考政治经验技巧的文章!
一、选择题
高考政治试题包括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题两种类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政治试题只采用单项选择。无论是解答单项选择题还是不定项选择题,审题是关键。审题应包括审题干材料的含义、审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审题干设问的角度、审题干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审题肢观点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采用排除法和对比法进行解答。
排除法,即排除观点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题肢;对比法,即对比分析题肢与题肢之间的关系以及题肢与题干之间的关系,确定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要正确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提高解答选择题的准确率,必须了解选择题命题时设计干扰性题肢的一般方法,识别和排除以下八种迷惑性的题肢。
1、题肢表述错误
一种情形是题肢本身表述错误。
例1: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②④本身表述错误,所以含有②④的题肢不能选,应该选B。
另一种情形是题肢与事实不符。
例2: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人民政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
A、制定国家法律,开展政治协商 B、检查政府工作,任免政府领导人
C、开展政治协商,进行民主监督 D、开展政治协商,批准国家预算
在A、B、D这几个题肢中,制定国家法律、检查政府工作、任免政府领导人、批准国家预算都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并非人民政协的职能。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题肢A、B、D与事实不符,不能入选。
2、肢干不符
题肢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不符,因而不能入选。
例3:下列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B、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成分
C、有限股份公司中的公众股 D、合伙企业
很显然,题肢B、C、D与题干要求不符,因而不应入选,答案为A。
还有一些试题,题肢有错也有异。不少学生注意了排错,而忽视了排异。
例4: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有潜在的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题肢C、D似乎在劝说人们不要吃荔枝,这显然不对。题肢A虽然正确,然而它与题干所说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不符。不少学生只注意了对题肢C、D的判断,而忽视了对题肢A的进一步分析,因而造成了误答。
3、肢干意思相重
肢与干尽管说法不同,但表述的是同一个意思,这样的题肢不能选。
例5: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着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A、宪法是资产阶级制定的
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
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题肢B与题干的说法不同,但意思相同,像这样的题肢都不能选,本题答案为D。
4、因果相悖
第一种情况是因果有错。例如:“没有社会的政治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就不能实现人类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民主、自由、人权将成为一句空话。这说明……”所给答案中A、B分别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因而政治决定经济”;“民主、自由、人权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经济决定政治”,A因对果错,B因错果对。由于这两个题肢是因果相悖,因而都不能入选。
第二种情形是因果颠倒。这类题肢最具有迷惑性,稍不注意就会误选。例如:“之所以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是因为……”这道题的题肢B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B显然不能成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因,而是它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或要求。
5、正误相混
题肢有正确的成分,也有错误的成分,并常常用正确的成分来覆盖错误的成分。此类题肢不能选。
例6:下列正确反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的是(A、B略)
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题肢C说前者是国体是对的,说后者是政体则不对。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是我国的政体。题肢D说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是错误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我国的国体;说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是正确的。C、D正误相混,都不能入选。
6、间接联系
如果某个题肢与应选题肢之间是直接联系,而与题干之间是间接联系,则这个题肢不能入选。
例7:自从货币产生之后,货币的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在货币的各种形式中,更容易发生通货膨胀的是
A、铸币 B、商品货币 C、纸币 D、黄金。
黄金与纸币可直接联系,而与题干是间接联系,故不选D。
本题应选C。
7、范畴不符
第一种情形是题肢的范围与题干所要求的范围不符。
例8: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是多种我样的。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管理要素分配
C、按劳动成果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题肢A的范围与题干所要求的范围不符,不选。本题应选D。
第二种情形是题肢之间是包容关系。
例9: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所有商品
A、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B、都具有相等的使用价值
C、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D、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从题干来看,应选D,因为C包含在“一般人类劳动”中,就是说,“大包小,小选,则大必选;大选,小未必选”。此题答案为D。
8、题干是反向而题肢观点正确
例10:下列选项中对经济全球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C、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D、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本题中,只有D是错误的,而A、B、C都是正确的,要排除,即“正不选”。
解答选择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认真审题目的同时排除上述8种题肢的过程。
二、简答题
先给出一段背景材料,然后设问:请运用经济(哲学、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某一问题的看法。这近年来高考政治简答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
例11:(2004年高考广东政治卷)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例12:(1996年高考全国卷)“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些年来我国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经济现象?
对于如何解答这类问题,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些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给出的答案常常是东拼西凑,毫无章法,缺乏条理,其结果是答题失分率较高,影响了单科得分及总分。
综合分析此类题型及答案,不难发现,解好此类题目,关键是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概括时要有意识地往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上挂靠,但若设问中已有明确表述,则该点可省略。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即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问中所描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注意:角度要全,要善于综合运用教材知识。
第三步,多角度分析其“影响”,评价其“地位”。若该现象正确,则分析其积极意义;若该现象错误,则分析其危害;若该现象相对复杂,则要一分为二,分别加以讨论。
第四步,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怎样做”。要结合教材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分析。
有了以上四步,则解此类题目方显得有章可循,也可从根本上避免解题时无话可说、挂一漏万的现象发生。对照高考例题分析:
例11参考答案分析:①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决心,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原因及影响)②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怎样做)
例12:参考答案分析:①这是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结果。(原因)②但任其长期存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影响)③为此,首先要靠经济落后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还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倡地区间的相互支援和合作,特别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怎样做)
在此,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答题切忌远离教材知识点,仅仅针对背景材料,就事论事,通篇答案全是“大白话”,这让改卷老师很难找出采分点。须知:政治考试,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
三、辨析题
(一)类型
正误混合型。即在所给的题目中,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错误的成分,正误成分混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命题。解答此类题,既要分清哪些是正确的成分,哪些是错误的成分,又要根据有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点明判断观点正确或错误的理由,并指出错误成分缺陷所在。例如: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必要地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依法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
条件正误型。即题目所给观点在某一条件下不是正确的是,脱离一定条件则是错误的。解答此类题,需要根据不同条件作具体分析,指明题目观点在什么条件正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例如:阶级矛盾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果关系型。即题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组成,观点之间在形式上构成因果关系。解答此类题,既要对原因部分辨析,又要对结果部分进行辨析,明确与原因部分构成因果关系的结果是什么,或与结果部分构成因果关系的原因是什么。例如: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一致性,因而,法律的实施需要道德来保证。
辨中套辨型。就是题目存在多个辨点的辨题。此类题对基础知识和辨别能力要求更高。解答时要对每个辨点进行辨析,从而使题目观点清晰准确。例如: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只要是违法行为都要平等地受到刑事处罚。
热点材料型。此类题是根据时政热点给出相应材料,结合人们心目中的困惑所设计的。考生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辨析。例如:为了实现与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规则的一致,我国对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专利法等与“入世”有关的36部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和修订,以截至2000年底现行行政法规756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对141件声明废止,对80件宣布失效。有人认为:加入WTO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但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
(二)解答步骤和方法
解答辨析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题目的内容及类型作具体分析。其基本步骤大致可归纳如下:
第一步:辨明是非。针对题目观点,明确指出是正确还是错误;哪部分正确,哪部分错误;在什么条件下正确,在什么条件下错误。
第二步:分析事理。说明题目观点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释,要紧扣题意,重点突出。
第三步:概括结论。在辨是非、析事理的基础上作出结论。结论要照应题目,深化主题,合乎逻辑。
解答辨析题可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和特点采用以下方法:
1、分析法
分析法应视题目类型灵活运用。
(1)定性分析
就是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定。在通常情况下,事物的性质是通过多个方面(或多种因素)表现出来的。因此,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也就成了解答性质判断型辨析题的关键。
例13: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简析:这是典型的定性分析,其辨点是评价道德活动的标准是什么。很显然,仅仅用是否得到回报作为判定某一道德活动的是与非是不正确的,还必须从其他方面进行分析。因此,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多角度地分析。有了对诸要素的全面分析,我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判断了。回答本题要注意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并联系党和国家以德治国方略等内容思考和分析。
参考答案:①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②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③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道德活动虽然得不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受到谴责。
(2)定量分析
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数量进分析,以达到正确判定事物性质的目的,因为事物的质和量是统一的。一般情况下,定量分析有两种情形,一是对事物的单个量进行分析,如通过观察水温的变化,来判定其物理属性的变化;二是对事物之间原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定量分析也是性质判断型辨析题的解题方法之一。
例14: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生产产品的多少。
简析:此题要经过数量对比关系的分析来判定事物的属性,是典型的定量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与产品数量有关,但并不直接取决于产品数量,而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辩证地分析上述两者量的关系,性质也就清晰了。
参考答案:(1)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要看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2)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产品;另一方面,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较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较多的劳动产品。(3)如果企业生产消耗多,成本高、产品质量差,不适销对路,那么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效益反而越低。由此看来,产品数量多,企业效益未必好。
(3)因果分析
就是从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此题型,其若干个辩点之间在形式上往往构成因果关系,要求我们对其中的“因”、“果”以及“因果联系”进行分析。
例15: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简析:题干显然由前“因”与后“果”组成。题干中的“因”是正确的。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题干中的“果”是错误的。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题干中的“因”并不必然导出“果”。这是只看到了两者的联系,而没有看到两者的区别。
参考答案:略。请注意从以下几点组织答案:(1)现象与本质的联系。(2)现象与本质的区别。(3)认识的根本任务。(4)结论(总述)。
四、辩证分析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依据不同条件、角度等,多方位去认识事物。
例16:读有字的书,不如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
简析:此题如果只会抽象谈论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会迁移所学知识,是很难辨好的。所以,看似一句俗语,若缺乏对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全面认识,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就不能进行有效分析。
参考答案:(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强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积极投身于实践,既能直获取新的知识,又能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知识,这是正确的。(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读有字的书”,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一篇:高考政治学习参考资料:市场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