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历史高考复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专项训练(附答案)

编辑:

2015-09-29

13.(2014·江苏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2: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引入医疗保险、失业补偿金与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供社会保障。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3: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工人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和思想基础。

(2)据材料2,概括“工人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3,归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史实,说明这一主张在思想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2: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消除其幻想的口号。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新高潮的任务。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一次大会决议》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用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夺取政权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2中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和“新高潮”分别指的是什么现象,这两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

(4)为了“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初期采取了什么措施?

1.解析:选C。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认识到了私有制的存在和危害,因而反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张收入分配平等,反对不劳而获等等。但他们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中,认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好,故C项正确。由“粗糙的平均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排除A项。由“消灭家庭、私人营利与雇佣劳动”看出反对资本主义,排除B、D两项。

2.解析:选B。共产主义被欧洲公认为一种势力的历史依据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所展现伟大的力量,故选B。材料论述的无产阶级的斗争,A选项不符,排除;C项中“已经成为”表述错误;由1848年,可知D项的表述错误,故排除。

3.解析:选C。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斗争产生的深远影响就是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C。首先注意题干命题意图是考查“深远的影响”,A、B两项不是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直接指导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

4.解析:选A。C是建立“新社会”的前提,B、D两项是“新社会”的表现,这些保证了“人的自由发展”。

5.解析:选A。根据所学史实巴黎公社的性质属于工人阶级政权,范围仅局限于法国巴黎。故选A。

6.解析:选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普鲁士采取了屈膝投降政策,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因此巴黎公社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外敌普鲁士发起进攻,承担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7.解析:选B。从“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和“如坐针毡”看,公社委员不愿意搞特殊化,脱离群众;他们廉洁奉公,具有“公仆意识”,故选B。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信息与“国家机器”和“无产阶级专政”无关,排除C、D两项。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观点认为十月革命的爆发是植根于俄国历史中的,故排除A、B、C三项,选D。

9.解析:选B。由题干中“1917年的4月”的时间信息说明此时俄国处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前者掌握实权,这一局面直到1917年7月结束。

10.解析:选C。从引言中的内容可以判断列宁说这段话是在二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之前,故排除A和D;从“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可以看出列宁意在号召群众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非增强革命力量。故选C。

11.解析:选C。材料中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无产阶级政党提出“和平、土地、面包”是为了解决俄国人民的现实需求,争取最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故选C。

12.解析:选C。克伦斯基是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首脑。克伦斯基的行政机构已经不起作用,表明他的政府已被推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十月革命胜利的结果之一。故C正确。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中“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分析;第二小问,根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础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2“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为劳动大众提供社会保障”分析;第二小问,由第一小问体现了相互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进行理解,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小问,根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例子回答。第(4)问紧扣材料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回答。

答案:(1)目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基础:理论基础是三大理论;经济基础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客观作用:扩大公民选举权;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或推动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关系: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工人运动丰富马克思主义)。

(3)看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思想:工农武装割据;实践: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4)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运用要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首先看材料出处,从而联系所学知识获取准确答案;第二小问注意从材料中获取,特别注意对过渡特点的分析。第(2)问由材料中“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可以获取答案。第(3)问从俄国革命的进程中判断“第一次革命高潮”“新高潮”应是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质结合所学回答。第(4)问应联系新政权建立后的革命措施来回答。

答案:(1)方式:和平夺权。原因: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2)方式:暴力夺权。原因: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3)第一次革命高潮:二月革命;新高潮:十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4)措施: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专项训练及答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对考生复习历史有帮助。

相关链接

历史高考复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项训练(附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专项训练(附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