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5-2016高考历史近代史专题综合训练题(含答案)

编辑:

2016-01-30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共60分)

21.(2015·德州联考)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1)依据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

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3)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8分)

22.(2015·济宁五校联考)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主题三 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6分)

23.(2015·新泰期中)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求真理于世界”,努力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分)

材料二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的演变并作简要评价。(8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