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2-04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状元在唐代极受尊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叙述了唐代状元的出身,科举考试的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说明门阀世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优势,势力依然不小,故D项正确。
2.C 据材料“(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可知山川便利不是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故A项错误;据材料“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越过南岭有广西”“跨过南岭而有广东”和“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可知元代行省中间多隔有山川障碍,不利于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相关的山川边界,而将其包括在行省划界中,其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和权力过大,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属于史实叙述,未涉及史实评论,无法判断作者态度,故D项错误。
3.B 材料反映的是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行政区划逐渐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强化,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A、D两项无从体现;C项与题意相反。
4.B 雍正帝时才设立军机处,故《清史稿·圣祖(康熙)本纪》中没有军机处的记载,《东京梦华录》是一部描述北宋都城东京城市风貌的著作,故其中没有军机处的记载,排除②④,选择B项。
5.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定旨出命”“掌封驳”“受而行之”,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述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关,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起草诏书,门下省的职责是审核诏书,尚书省的职责是执行政令,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6.A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结合材料可知,“第二回革命”发生的时期是汉朝,而分封制建立于西周,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A项符合题意。
7.D 朱元璋强调普法的目的是“使人不犯法”,强调所普之“法”的内容须通俗易懂,“使之家喻户晓”,雍正皇帝强调普法目的是“见法知惧,观律怀刑”,强调所普之“法”的内容须条目清晰,通俗易懂。由此可见,共同之处是法贵简当,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重典治国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故A项错误;宽严相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政策,故C项错误。
8.C 题干表述的是宰相制度导致秦朝灭亡,以后的朝代贤相也很少,主张废除宰相制度,C项把“设相”称为“患”,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A、B两项肯定了丞相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项认为明朝没有治理好国家就是源于废除了丞相,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9.答案 (1)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打击了门阀势力,推动了唐诗兴盛,体现了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文取士标准有片面性,录取名额偏少。
(3)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以八股取士束缚人的创造性,加强思想控制。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急需新型的实用型人才。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最终在不断冲击下被废除。
解析 第(1)问,“怀牒自列于州县”体现了隋唐中央集权加强;“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体现了科举制打击门阀势力和遵循公平、公开的原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有利于选拔高素质官员;考试主要考诗赋,推动了唐诗兴盛;根据所学,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科举制也有考核标准片面性、录取名额偏少的缺点。第(3)问由材料容易得出变化,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题检测及答案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精品学习网预祝考生金榜题名。
相关链接
标签:高考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