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6年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

编辑:sx_gaohm

2016-05-11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精品小编准备了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希望你喜欢。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到光绪廿三年(1897)二月廿一出版的《时务报》第21册的读者,展卷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麦孟华与梁启超的两篇文章:麦孟华的文章放言“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竟与《时务报》前此刊出的声音“民权”之益的调子,好似正异其趣;另一篇则是梁启超介绍从美国的“墨尔斯根省之大学”毕业,“以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医学”,并且“惟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的江西九江女子康爱德之事迹的文章。两文一出,都引发了《时务报》读者无限的联想。如高凤谦就不认为麦孟华的文章是唱反调之作,在他看来,“中国之患,在于事权无属,故百事废弛。非伸民权,即君权亦无所寄”,而要提倡“民权”,在“论议措辞”方面,便“不可过激”,……另一位读者是一代奇士刘鹗,引发他的注意力的则是梁启超生花妙笔下的“江西康女士”,让他不禁“神为之王”,……于是乃即托罗振玉函告汪康年及梁启超请他们“为作冰上人”,想要和她结为连理。

材料二:以《时务报》而开始扬名天下的总主笔梁启超,亦屡屡“以文乱法”,引发事端,例如他的《知耻学会叙》一文,就让《时务报》的重要支持者湖广总督张之洞深觉这是一篇让“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的文章,要湖南巡抚陈宝箴等采取动作,“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因此,即便《时务报》得承受来自政治现实权力这样或那样的压逼,它更从官府以外的社会获取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动力。举例而言,《时务报》自是会得到封疆大吏的热心捐助,如李鸿章一次捐助报馆洋二百元,道员朱采阅报后“附助报馆经费百元”,等等;它的捐助名单更可以开出一长串。

材料三:阅读《时务报》 ,既让改革变法的呼声得以在士人群体里扩散,它提供的各种诉求维新改革的讯息与行动,亦令阅读读者屡起呼应。比如,张之洞倡言组成“戒缠足会”以“救二万万之妇女”之外,“何不更举戒烟会,以救一万万之男子”的主张见诸报端……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005.2)

请回答

(1)    联系材料一,你怎样理解作为“在追求变法维新的旗帜下共同开办的报刊”的《时务报》为什么会刊登麦孟华的文章以及梁启超介绍的女子传记?(6分)

(2)    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中的张之洞和李鸿章看似矛盾的所为怎样评价?(10分)

(3)联系材料三,综合上述材料,从《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中,你怎样认识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10分)

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35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2  191319141915  1916  1917   1918    (年)

材料三: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3分)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1分)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2分)

(3)    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4分)

3、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4)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  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德实行的贸易政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关系。

(4)根据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请回答:

①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简析其原因。

②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③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2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①            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必要性。

②分析材料二中图1到图2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②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商品经济是天然的平等派。列宁说,自由竟争要求民主。

【材料二】恩格斯说,当各民族无产阶级政党彼此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材料三】列宁指出,(苏维埃成员)不是经过官僚手续而是依民意选出和更换的。党的所有负责人和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并可以撤换。

【材料四】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指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他就是等于不要民主。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保卫边区须要选举,提高民众须要选举。《陕甘宁边区政府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指出:边区各级选举,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选举制。

(1)材料1和材料2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产生英美两国政体差异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强调的是什么?按照材料三的观点,可能会对近代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4)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共发出这两个文件的背景和意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材料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材料三】面对美元长期贬值,许多学者提出要藏汇于民,以分摊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

与其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对黄金贬值,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将中国已经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实现购买力保值,唯有变外汇储备为黄金白银储备。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其实不过是个假象而已,看破了这一层,哪怕它汇率市场掀起千重浪,中国自有万吨黄金作为定海神针。

——以上材料均摘自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3)面对“金融大战”,著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做哪些努力?(5分)

9、1840年鸦片战争后,振兴中华、复兴民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变法的迫切性,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上海版《拓展型课程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振兴中华”中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存厦之将倾。”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三  194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央视政论片《民族复兴》解说词

(1)    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变法的原因。维新变法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2)    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功绩是什么?其革命实践留给我们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3)    为什么说抗战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4)    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的理由是什么?

10、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材料三  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载《江西社会科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11、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但在近代衰落了。

材料一: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材料四:“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 (4分)

(2)    依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4分)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9分)

•(4)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2分)

•(5)结合材料说明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4分)

12、20世纪以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回答:

(1)、《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持联盟

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