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5-11
《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针对国家领土和主权所提出的原则是什么?
(1分)1919~1922年中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斗争?(3分)
(2)读图1,概括说明华盛顿会议是如何调整列强在亚太地区利益的。
(3)、根据图1和图2,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什么变化。(3分)简述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图1:华盛顿会议和亚太地区形势
图2 联合国成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发展反映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请用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世界发展趋势的。(6分)
13、阅读下表,
历史时期 |
秦始皇 |
西汉武帝 |
隋朝 |
唐 |
北宋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估计总数 |
2000-3000万之间 |
初年 约3600万, 末年3200万 |
最多时5600-5800万 |
隋末唐初不足3000万, 安史之乱前的755 年约8000-9000万 |
初期约3000万 后期(11世纪初)1 亿左右 |
峰值约8500万 |
14世纪末7000万以上,持续增长至17世纪初突破2 亿 |
康熙二十九年, 1 亿多, 完 成统一的1759 年刚突破2 亿 太平天国起义 前夕的道光 三十年(1850年) 4.3 亿 |
----摘编自葛剑雄《人口与疆域的变迁》
请回答(1)秦始皇至清道光年间我国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
(2)你认为人口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明清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先后破2亿、4亿,可能带来哪些社会影响?你如何验证自己的这些假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
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 “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
(3分)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奉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 《 贞观政要· 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 《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 1 )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
( 2 )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不同。
(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明朝统治者各是怎样防范相权的?其结果如何?
16、有学者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1840-1949年)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各列一个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的代表性事件
(2)“物质层面”的历史事件产生怎样的“物质”影响?
(3)“心态层面”的历史事件在思想文化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材料二:《文汇报》2003年12月6日载: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员透露惊人消息:“我们勘探和试掘了一年多,至今没有发现红烧土,表明项羽当年放火焚烧阿房宫至今缺乏考古学依据!”
(1)材料一是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如何看待其中的记载?
(2)材料二的考古发现能否证明阿房宫不是项羽所烧?为什么?
18、【材料一】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8年前,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422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300多万人。
【材料二】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1) 用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和民生方面所做的努力。(6分)
(2)简要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方面所产生的影响。(6分)
(2)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主要产生于什么重要历史事件中?其突出代表是谁?(3分)
(4)据上引材料,围绕“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指出新时期中共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和实践措施。(2分)
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答案
1、(1)扩大《时务报》的读者群,增强《时务报》的影响力,(3分)更广泛地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3分)
(2)张之洞和李鸿章作为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形势的发展,他们图存救亡意识日浓,因此,他们对《时务报》取支持态度;(5分)但同时他们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维护清朝统治,一旦《时务报》的文章突破他们可以容忍的底线,他们就禁止《时务报》的传播。(5分)
(3)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4分)同时更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从女子康爱德飘洋读书,专攻医学,到女子放足、男子戒烟等事例中,维新派以及开明地主对封建思想文化、甚至封建习俗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6分)
2、(1) 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 (任答三点即可)
(2)营业状况:产品销售量迅速上升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民族工业
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中华民国颁布一些有利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及实施②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③民间兴起反帝爱国热潮④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
(4)建国初,中共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民资资本主义得到恢复发展
1953年至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
(2)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1分)
成因: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3分)
(3)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2分)
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分)
(4) 生产力 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3分)
4、(1)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2分)
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更为有利;
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 (4分)
(2)特点:贸易保护,政府干预。(2分)
主要原因:要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1分)
(3)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2分)
(4)基本原则:贸易自由化。(1分)
积极作用: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和成员国经济的发展。(1分
5、①世界市场不断扩大(1分);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1分)。原因:新航路的开辟(1分);殖民扩张的加剧。(1分)
②原因:白银外流(1分);列强侵华不断加剧(1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
③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2分)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3分,每点1分)
6、①特点: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2分)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分);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1分)
②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1分)。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或“深圳速度”)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1分);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分)。
③新特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1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结合。(1分,答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即给分)原因:科技革命的要求;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改革开放创造的有利条件。(3分,每点1分)
7、(1)民主。(1分)
(2)差异的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还很弱小,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充分;守旧势力阻碍的程度:英国的封建势力强大,而美国守旧势力弱小(或没有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民主思想影响的程度:英国革命披着宗教外衣,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而美国自治意识和能力较强,受启蒙思想影响较大。(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4分,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3)强调:选举(1分)。
事件: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答对1点即可得1分。)
(4)背景:抗日战争;国民党独裁统治。(2分,与之相关,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意义:争取民心(克服困难),推动抗战;为以后民主建设提供经验。(2分)
8、(1)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2分)。
美国:利用二战(战争),大发战争财;推动建立和主导战后资本经济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皆可得分。)
(2)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2分)
评价: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分);也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1分)。
(3)观点:藏金于民(2分)。
努力: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改革金融体制,符合国际规则;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答对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3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采点给分。)
9、(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作用:变法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启迪了广大民众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2)功绩: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政治取得初步成果,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精神遗产: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自强不息、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③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④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⑤关心民生的民本精神。(2分。每点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3)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每点2分,共8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6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10、(1)态度变化:由鄙视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进一步说明西方的强大;外国商品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的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开放早。(8分。答出任意四点。)
(2)态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3分)
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8分。任答四点即可。)
(3)据材料一二可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由鄙视到接受、由盲目排外到文明排外的变化,(2分)说明近代社会观念不断走向科学、包容,材料三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脉落的说法是正确的。(2分)
11、1)利用临近边境的优势,晋商输边饷而获厚利。(2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分)(若答“北方市场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亦可)
•(2)民风的变化:由重农变为崇商,(2分)由尚简朴
变为奢糜(2分)。(或答“从尚义、务学到经商逐利”。)
•(3)阻碍晋商发展的原因: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的进一步的扩大。(3分)②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3分)③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3分)
(4)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调动、联系、发展、辩证)
(4)影响:列强利用通商口岸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4分)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断加深。(2分)
(5)启示: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分)
12、(1)原则:尊重和保持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2分)努力:五四运动,外争主权;(2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分)华盛顿会议期间,坚持斗争收回山东主权。(2分)
(2)通过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2分)美国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2分)抑制了日本势力在远东的膨胀。(2分)(学生若依据有关条约内容逐个作答也可给分)
(3)变化:中国由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对象,变成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4分)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分)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4)趋势: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政治多极化。(2分)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2分)应对:中国坚持和平自主和平外交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APEC组织。(4分(学生若能答出中国与之相对应的其他活动也可酌情给分)
13、(1)二千年间人口大致增长了19-20倍(总体变化必答,得1分);
其中秦始皇至元朝人口峰值时期1400多间增加了5500—6500人,增长 了2到3倍;北宋一朝增加了0.7亿人,增长了1倍多;14世纪末-1850年约450多年间增加了3.6亿人,增长了4倍多; 隋末唐初与北宋初期人口退至秦始皇时期的水平.(写清某一段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给1分,只写增长的最多给1分,写出增加和减少情况的给2分)
(2)人口增加的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国家疆土的开拓;政治局势平和社会生活安定;国家赋税政策宽松等等.(最多2分)
人口减少的原因:战乱导致人口死亡,或田地荒芜,社会生产力遭破坏新生儿存活率低等等.(最多1分)
(3)积极影响:促进生产发展,商业活跃,社会繁荣,疆域开拓,军力强盛(最多1分);
消极影响:人口过多或短时期内迅速增长使土地、食物等资源负担加重,人多地广,增加统治难度,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等等。(最多1分)
验证方法:通过上网、图书馆、书店等途径查阅有关的明清史实,阅读明清史论,或拜访专家请教等等(最多2分)。
14、(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2分)
(2)宣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4分)
(3)过程: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3分)
探索:清末预备立宪和《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15、(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 2)不同: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政的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3)唐太宗的做法:宰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结果:提高了办事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明太祖的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由皇帝总揽大权。结果:加独了皇权专制,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6、(1)历史事件: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心态层面:新文化运动。(3分)
(2)“物质”影响:有利于工业、教育、科技、国防的近代化;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2分);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中国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答对任意3点可得3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1分)
(3)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解放;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或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科学文化(或文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新习俗(如新式婚姻等)的出现;(1点1分,共3分)前期新文化运动带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做法)。(1分)
17、(1)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史记》是一部信史,司马迁对史实的真实性非常重视,所以有关记载应该有一定的依据;但也不能排除个别地方有一些不实之处。
(2)不能。因为还需要其他证据来佐证,孤证不立。
18、(1)民主方面:建成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答对任意3点皆可得3分)
民生方面: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要求;恢复国民经济;领导三大改造,实施“一五”计划;稳定物价,打击不法商贩,保障生活供给;开展扫盲教育等。(答对任意3点皆可得3分)
(2)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理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经济建设:作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决策,开始形成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基本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民主政治:拨乱反正,平反重大冤假错案,民主法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出现新局面。(每点2分,共6分,没有组织化的答案,酌情扣1—2分;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3)事件:百家争鸣(2分)。代表:孟子、墨子、荀子、孔子。(说出任何1人,即可得1分)
(4)指导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亦可)。(1分)
实践措施:实施菜篮子等工程(安居工程、希望工程、村村通工程),着力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举出其中的任意1例即可得1分,符合史实的答案,也可得分)
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