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aody
2014-03-06
关于这篇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好好感受,勤于思考,多读多练,从中吸取精华。
一、引言
阅读理解作为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的试题, 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全国以及部分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些试卷中, 与阅读理解直接相关的试题的赋分比例平均高达4617%左右。自1995年开始, 阅读的篇数开始由四篇增至五篇(不少于五篇) 。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种。题材涉及日常生活、古今传说、人物社会、科技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材料来源广泛, 有的选自小说, 有的选自报纸、杂志, 有的选自宣传材料。所选文章多出自于母语为英语的作者之手,主要反映外国的生活内容, 很少涉及国内情况。这些新的现象表明, 高考英语试卷的测试重心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其发展历程中, 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质的飞跃已经实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在促使我们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 也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毫无疑问, 阅读理解题旨在检测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测试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检测是借助试卷, 通过设计不同的测试内容来完成的。但要真正达到测试的目的, 测试内容还必须具体为不同的任务, 并进一步具体为一个个的项目或问题。鉴于这个原因, 探讨阅读理解的测试内容,分析阅读理解中的任务, 有助于我们对高考阅读理解命题的着力点获得清楚的认识, 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任务中相关的问题。
二、阅读理解测试的内容
通俗地讲,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一个人读懂所读材料或掌握所读材料意思的能力, 可以具体为对词、句、段落和篇章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它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但语言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理论假设, 无法直接观察,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判断是通过观察其相应的语言行为做出的(邹申, 2005) 。这就是说,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表现为一定的语言行为, 阅读能力的大小表现为阅读行为水平的高低, 即不同的阅读层次。那么,要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考查一个人的阅读行为水平,就需要确定具体的阅读测试内容。一般来讲, 阅读理解的测试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材料的类型。《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08a)规定, 考生应能够读懂公告、说明文、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话题的简短文章。这一规定在实际测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全国乃至部分省市的高考英语试卷中, 用于阅读理解的文章的体裁和题材就相当宽泛。二是篇幅。从近几年的情况看, 阅读理解文段的篇幅平均在320词左右, 一般没有超出350个词。三是能力要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 2008b)把阅读理解能力概括为五个方面: 1) 掌握所读文章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 既能理解具体的事实, 也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3) 既能理解字面意思, 也能理解根据字面意思可以推断出来的没有明确说出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4) 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 也能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 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 既能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 也能结合中学生自己应有的常识去理解。测试内容是测试的主体部分, 但测试内容只有具体为不同的测试任务才能真正发挥测试的作用。所以, 考试大纲中所概括的五种能力可以进一步具体为五种阅读理解任务: 1 ) 理解主旨要义; 2) 辨认事实细节; 3) 推测词语意义; 4) 作出判断、推理; 5) 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三、任务类型及任务中问题的处理阅读理解中的任务是实现阅读理解测试目标的手段, 而试卷中任务又表现为不同的问题。按照难度之深浅, 阅读理解中的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 1) 文章中明示的问题; 2 ) 文章中隐含的问题; 3) 涉及个人经验的隐含性问题(Mealey &Nist, 1989) 。问题的分类在表明自身类型的同时,也自然把阅读理解任务相应分为三种类型———明示性任务、隐含性任务和涉及个人经验的隐含性任务。
(一) 明示性任务中问题的处理
此类任务主要涉及事实细节(如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因果关系等) , 体现任务的问题设计方式有两个, 一是选项中的陈述与文章中的用语相同或相似; 二是选项中的陈述不是文段中的原话, 而以释义或重述的形式出现。这类试题通常不针对文章的整体提问, 而就某一部分设问(如某一具体段落、句子或短语等) , 主要考查学生对阐述主题的细节与具体事实的把握能力。问题多涉及文章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以及有关的数字、数量、特征等,主要与五个W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和一个H ( how) 有关, 有时会涉及长度、宽度、高度、距离、大小、尺寸等细节问题。反映事实细节的问题属于浅层理解题, 难度较小, 而且答案明确具体, 一般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常见的提问方法有: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 the passage, the text. . . ) , when (where, what, which, who, how) . . . ?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wrong? 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To imp 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people should .解答此类问题, 首先需要选定能够概括问题的关键词, 然后带着这些关键词, 运用查读法,在文章中迅速寻找相关的信息。查读也叫寻读或扫读, 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快速寻找特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字等) 的阅读方法, 故又被称为“为获取特定信息而阅读”。它不要求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 而表现为快速确认特定信息在语言材料中的位置。其方法为: 快速扫描文段, 放弃大部分无关的内容, 而只注意相关的一项或几项内容, 然后仔细辨认, 认真比较。
为了达到快速、准确的效果, 查读时可适当留意文段中比较明显的语言标识(如表示举例的forexamp le, for instance, that is等; 表示因果关系的 because, for, so, as a result等; 表示转折关系的while, however, although, but, still等) 、具体的细节(如时间、地点、年代、人名、数字、事件、论点、定义等) 以及特殊标点符号(如破折号表示解释) 等等。
(二) 隐含性任务中问题的处理
与明示性任务中的问题不同, 隐含性任务中的问题通常无法直接从文段中找到答案, 选项中的叙述也与文章中的用语不同。读者必须从文章中搜集相关的信息, 根据文章结构以及对主题和内容的了解作出合理的推论。隐含性任务主要包括主旨大意、推理判断和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主旨大意类问题主要考查在理解全文基础上归纳文章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试题通常针对整篇文章或某个段落设问。常见的提问方法有: What is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text? The main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text is . What is the most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 We can learn from the first ( second. . . last) paragraph that . 一般来讲, 主旨大意类问题的答案大多在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之中,因为文章的主题思想通常是由各段落的主题句综合而成, 有时某个段落的主题句也可能就是全文的主题句。因此, 找出文章的主题段或各段落的主题句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体裁的文章都有可以直接概括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在一些记叙文或描述文中, 当作者客观地对事件的发展进行描述时, 往往不用明确的主题句(肖建壮, 1997) 。在这种情况下, 读者就必须通读全文, 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并对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概括。
一般情况下, 作者会在作品中把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清楚地介绍给读者, 但有时候作者不把这些内容清楚地陈述出来, 而把它留给读者, 要读者自己去判断。这时, 读者只有正确无误地理解文章内容, 才能准确地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所以在解答此类问题时, 推论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 必须以文中事实为依据, 要通过语篇逻辑关系和细节暗示, 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立足已知推断未知。此类试题的提问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问句中常含有表示推断意义的动词(如infer, imp ly, suggest,conclude, learn, intend, mean等) 或表示推测意思的情态动词(如can, could, might, would等) 或其他表示可能性的形容词或副词(如p robably,most likely等) 。与事实细节类问题的提问方法相似, 推理判断类问题也多针对五个W 和一个H,常用的提问方法有: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 thetext, the first paragraph. . . ) , what (why, how. . . ). . . ?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that . Thewriter suggests that . We can infer from thepassage that . From the passage ( paragraph) ,we can learn that . The passage imp lies that. We may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that .
除了这种形式外, 另一种考查推理判断能力的形式是猜测词义。此类试题针对文章的某一部分, 特别是某个词或词组提出问题。被考查的对象多为文中的生词, 有时是熟词新义, 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利用已知信息、常识或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The underlined word(phrase / sentence) in the first ( second. . . ) paragraph means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exp lainsthe meaning of the word “. . . ”as it is used in the text?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 . . ”(paragraph 1) p robably mean? 与前一类试题一样,此类试题的答案也不能从文章中直接找到, 而必须通过上下文, 利用相关信息进行猜测和判断。
通常, 进行推断时我们主要使用的方式有五种:1) 依据数据推断; 2) 依据事实推断; 3 ) 依据细节推断; 4) 依据语气推断; 5) 依据全文推断。具体使用哪一种推断方式需要依据相关信息在文章中呈现的方式而定。如果相关信息是数字, 那么就要依据数据进行推断; 如果相关信息分散在文章中或在文中不明显, 那么就要依据全文进行推断。不管使用哪种方式, 首先要借助查读法对文章阐述的相关信息予以定位, 然后采用研读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以挖掘暗含的意思。该题既然与Pew 的研究有关, 那么Pew, research 和study即可作为查寻时的关键词。与本题有关的信息集中在第四段, 具体为. . . for a lot of people, electronic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computer has replaced this person2to2person interaction. However, a lot of people interviewed for the Pew study say thatps a good thing. 研究发现, 尽管很多人认为这种面对面的交互方式已经被基于计算机的电子互动方式所取代(即很多人使用计算机与人交流) , 但被调查者中很多人仍然认为, 那种方式仍然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这里的“那种方式”指的是什么?that所指的对象是“电子互动”还是“面对面的交互”? 这需要依据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予以确定。从第二句开头的however一词可以看出, 上下句间是一种转折关系, 那么that一词的指称对象就应该是“面对面的交互”。只有这样, 上下文义才通顺自然。那么很明显, 选项D中的陈述与文中的含义是相同的。
标签:高考英语阅读理解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