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试题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

编辑:sx_haody

2016-10-02

2017届新高三一轮复习早已经开始,大家在复习之余,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的复习方向等问题。精品学习网小编带来了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供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汪应辰传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官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

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辞以归。

张九成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久之,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他皆类此。”上惊其费冗,命吏部裁之。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论爱民六事,庙堂议不合,不悦者众。……

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正方直,直言不避。(选自《宋史•汪应辰传》,有删改)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 C )

①召为秘书省正字 ②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③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 ④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 ⑤应辰奏驳之 ⑥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①和⑥指汪应辰的升官情况,④指汪应辰为国效力,均与“刚正方直”无关。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汪应辰幼时聪颖异常。他五岁就读书识字,“属对应声”常常出语惊人,记忆力不凡,借来的书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写诗。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令人拍案叫绝。

B.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皇帝以为是一老年士子所作,不料是一个18岁的少年所写,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C.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当秦桧力主与金和议时,他上书皇上,认为不应该“肆赦中外,褒宠将帅”,而应加强防备,“常若敌人之至”。正因为这样,他深为秦桧所忌,被贬官做建州通判。

D.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在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惊其费冗”,下令裁减。

解析  “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错,原文是说“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外

任,直接授予京官”。

参考译文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州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亮作灯)接着白天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应辰回答道:“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

绍兴五年,(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御策用吏道、民力、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他镇东军签判。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外任,直接授予京官,从这个时候,就先到地方上锻炼一年半载才回来。

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张和谈,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

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来防止其他盗贼。现在大赦天下,褒扬将帅,使他们滋生骄纵之心,认为休整军队,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因此不防备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不要认为和金和好了就没有忧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忧患进行防备,像敌人来到一样。”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

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们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为他感到危险。过了很长时间,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提拔做吏部尚书。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应辰上奏折反驳他。(后来应辰)代理户部侍郎兼侍讲。他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轮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给他们增加的饭钱就一万缗;工匠洗器皿仅仅给百余千,而给官吏吃饭的钱就六百千;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命令吏部加以裁减。(汪应辰)被授予官职做吏部尚书,不久兼任翰林学士和侍读。论及爱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合,不高兴的人很多。……

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流落岭峤十七年。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也。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暠至,乃复举种①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暠贤良方正,不应。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 ①举种:举众,全体。②生:生口(俘虏)。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交通:交际、往来

B.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解析  慷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①诏报,太子乃得去②暠至,乃复举种向化

B.①惶惑不知所为②并、凉边人咸为发哀

C.①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②暠、承以首举大奸

D.①乔退而叹息②而二府畏懦

解析  A项乃:都是副词,“才”。B项为:①动词,“做”;②介词,“替、为”。C项以:①介词,“用来”或“把(财物)”;②介词,“因为”。D项而:①连词,表承接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种暠“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 B )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暠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一要清楚所给句子的含意,二要明确题干要求。①表现种暠不追名逐利,③表现种暠坚守原则,⑥写边境部族安然无事。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C )

A.种暠一生轻虚名轻财物,一向不爱结交追名逐利的人,但喜欢“立功立事”。

B.种暠为人为官谨慎小心,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C.种暠担任刺史敢作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种暠被免官。

D.种暠担任地方官深得民心,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臣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种暠被免官不是因为

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参考译文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县人,是仲山甫的后代。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暠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凡是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暠都不与他们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暠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暠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是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我有何凭据知道(你)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屈词穷,不敢对答,另派人赶快上奏。诏书回复,太子才得以离去。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暠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暠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恩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居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那白狼、槃木、唐菆、邛、僰等几个国家,自从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与汉朝断绝了来往;种暠到任后,(这些国家)才又举众向汉朝归顺。当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大将军梁冀,种暠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

对种暠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暠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且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朝廷)传诏逮捕种暠、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暠、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暠、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的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揭发检举的行为(心意),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梁太后阅读奏疏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免了种暠、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暠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暠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种暠又留任一年,之后,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种暠才与他们作揖告别,这样步行千里不能乘车。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暠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暠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司隶校尉因其贤良方正举荐种暠,种暠没有就任。又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暠担任度辽将军。种暠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羌人中原来有生口(俘虏)被扣押在郡县作人质的,全部遣散让他们归回。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恩信、赏赐分明,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暠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弃了望哨楼,边境上安然无事。

种暠入京担任大司农。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听说种暠死了,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匈奴单于每每入朝致贺时,看见种暠坟墓,就哭泣祭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 ①乡啬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玄日夜寻诵          寻:探究

B.乃延升上坐        延:邀请

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阀:门第

解析  赞:引荐。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A.①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十余年乃归乡里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进为设几杖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国相孔融深敬于玄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解析  A项都是介词,经由,通过。B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C项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向。D项①介词,对;②介词,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B )

A.①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解析 (1)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不能表现其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②写孔融对郑玄的敬重,不能表现郑玄淡泊名利。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解析 “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

译文:(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译文: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译文: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

解析 第(1)句重点词语——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第(2)句重点词语——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第(3)句重点词语——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问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

1.做信息筛选题的方法

在通读全文、观其大略的情况下,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即分析题干,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如第1题题干要求筛选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考生就可以依据这一点对所列出的六句话进行筛选:①和⑥是汪应辰的升官情况,④指汪应辰为国效力,均与“刚正方直”无关。这样就可得出答案。但是,除了正面理解分析之外,考生还可以采用排除法。本题选项较多,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许无法一一作出正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排除法——确认其中把握大(合题意或不合题意)的一句或几句,再结合选项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当然,考生的精力主要还应花在对材料的属性和范围的分析鉴别上,但是要注意选项的排列组合,灵活地运用排除法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为后面争取更多的时间。

举一反三 仔细辨别,以防陷阱。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题型,该考点在命题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常设的陷阱有:一是张冠李戴,即混淆陈述的对象;二是指鹿为马,即变换限制的角度;三是因果倒置,即颠倒前因后果。

2.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

(1)要善于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命题者在此类题的题肢中所提供的信息大部分是错误的,因此,在理解文意时,应抓住文中的主要信息仔细加以推敲,找出正确的一项。

(2)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表述是否合理,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加以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方可选择。

误点警示 (1)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命制试题时,故意把张三的事加到李四头上,或者把张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官职上做的事搅乱混在一起,造成干扰。(2)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无来由地从甲事扯到乙事,在它们之间强扯因果关系,使考生思维混乱。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去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通晓《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等到党锢之祸发生,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拖着鞋子走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四匹骏马拉的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文言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余不识一字。博士笞之,仁瑀夜中独往焚学堂,博士仅以身免。常集里中群儿数十人,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自称将军。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汉乾祐中,周祖镇邺,仁瑀年十六。周祖素闻其勇,既见,甚喜,留置左右。广顺初,补内殿直。世宗嗣位,命卫士习射苑中,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赐锦袍、银带。会太原刘崇入寇,世宗亲征至高平,周师不利,诸将多引退。仁瑀谓众曰:“主辱臣死,安用我辈!”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大军乘之,崇遂败绩。世宗至上党,诸将坐失律诛者七十余人。擢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及还京,又迁散指挥使。从征淮南,至楚州,攻水砦。砦中建飞楼高百尺余,世宗观之,相去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仁瑀引满,应弦而颠。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侯。

先是,薛居正知贡举,仁瑀私嘱所与者,榜出,无其人。闻喜宴日,仁瑀酒酣,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为御史中丞刘温叟所劾,帝优容之。

太祖征晋阳,命仁瑀率师巡边,至上谷、渔阳。契丹素闻仁瑀名,不敢出,因纵兵大掠,俘生口、牛羊数万计。明年,群盗起兖州,贼首周弼、毛袭甚勇悍,材貌奇伟,弼号曰“长脚龙”。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开宝四年,迁瀛州防御使。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仁瑀曰:“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遂论如律,给民家布帛为棺殓具。太平兴国七年卒,年五十。赠河西军节度,葬事官给。(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   就:求(学),上(学)

B.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    鞭:鞭策,鼓励

C.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    振:振作,奋发

D.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         诣:到,前往

解析 “鞭”这里是“鞭打”之意,不是“鞭策”与“鼓励”。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与之戏,为行阵之状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①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②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D.①又遣于乡校习《孝经》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解析 A项“为”分别为“成为”与“被……”。B项“乃”分别为表示事理上的顺承“于是”与某一行为出乎意料、违背常理。C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凭借”。 D项均为介词,引出处所,分别译为“到(学校)”,“到(秦国)”。

答案 D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马仁瑀“英勇善战”的一组是   (  )

①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②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 ③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④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侯 ⑤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 ⑥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 ①是说马仁瑀力大善射。⑤是说其射箭技术高超。⑥是表现其不徇私枉法。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仁瑀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曾夜焚学堂,但却常聚集乡里几十个孩童,玩行军打仗的游戏,自称为将军,成人后,力大善射。

B.马仁瑀十六岁就投奔周世宗,后随周世宗讨伐太原刘崇至高平,因战功被赐予锦袍、银带,并被提升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

C.马仁瑀曾密托薛居正让他所结交的人考中,但发榜之日却发现没有此人,闻喜宴日马仁瑀趁酒酣之时,赶到薛居正处予以痛切指责。

D.宋太祖曾出征晋阳,命马仁瑀率军巡边到上谷、渔阳一带,契丹素闻仁瑀名,不敢出,马仁瑀趁机纵兵大肆抢掠,俘获百姓及牛羊数万计。

解析 马仁瑀十六岁投奔的是周太祖而非周世宗;“被赐予锦袍、银带”则是周世宗命卫士习射苑中的事情。

答案 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词:(1)“日”“约”“后期者”“畏伏”,(2)“莫”“及”,(3)“尝”“系”“宿”“憾”“但”。

答案 (1)每天和他们约好时间,来晚的就要被马仁瑀鞭打,小孩们都怕他。

(2)世宗非常愤怒,命身边的随从射杀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中。

(3)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押在监狱里(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被害人的家属自己说两家并没有积怨,只是酒后误伤而已,希望只以过失杀伤论处就行了。

参考译文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送他上学去读书,他总是逃学回家。后来又到乡校学习《孝经》,十多天都没学会一个字。教书先生因而给了他几鞭子,他竟在半夜里独自跑到学堂放了一把火,教书先生仅仅逃脱一条命。马仁瑀经常聚集乡里几十个小孩,和他们一起玩行军打仗的游戏,自称为将军。每天和他们约好时间,来晚的就要被马仁瑀鞭打,小孩们都怕他。他又买来水果分给小孩们,小孩们也更加亲附他。长大成人后,擅长射箭,能挽二百斤的弓。

后汉乾祐年间,后周太祖镇守邺城,马仁瑀当时十六岁。后周太祖向来听说他勇猛,召见以后,非常高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广顺初年,任内殿直。世宗继位以后,命令卫兵在打猎的场所学习射箭,马仁瑀弓力最强,所发的箭大多能射中(猎物),世宗赐给他锦袍、银带。恰逢太原刘崇入侵,世宗到高平亲征,周朝出师不利,将领们大多退却。马仁瑀跟众人说:“主公受辱大臣死,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于是拉弓上马,挺身出阵射杀敌军,杀死了几十人,士气大振,大军乘胜追击,刘崇于是被打败。世宗到了上党以后,诛杀了七十几个违反纪律的将领。提拔马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回京以后,又升为散指挥使。跟从世宗进攻淮南,到了楚州,攻打水寨。水寨中建有一百多尺高的飞楼,世宗查看飞楼,大概相距有二百步远。楼上的守兵厉声叫骂(世宗),世宗非常愤怒,命身边的随从射杀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中。马仁瑀拉满弓,守兵应弦而倒。等到淮南平定,马仁瑀身受几十处伤,世宗赐给他良药,升为内殿直都虞侯。

在这之前,薛居正负责朝廷科举事务,马仁瑀曾私下嘱托他让他所结交的人(考中),待到张榜时,并没有他所嘱托的那个人。在闻喜宴上,马仁瑀借着酒劲儿带着嘱托的那个人来到薛居正处,严厉斥责了薛居正一顿。被御史中丞刘温叟弹劾,皇帝因为他有战功,宽容了他。

宋太祖征战晋阳的时候,命令马仁瑀率领军队到上谷、渔阳巡边。契丹向来听说马仁瑀的名声,不敢出来,马仁瑀趁机大肆掠夺,俘获百姓及牛羊几万之多。第二年,一群强盗在山东兖州起兵,首领周弼、毛袭非常勇猛剽悍,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周弼号称“长脚龙”。监军几次抓捕都没有成功,皇帝下诏让马仁瑀抓捕。马仁瑀率领帐下十几个士兵进入泰山,抓住了周弼,并且捕获了其他党羽,山东的周边于是就安宁了。

开宝四年,升任瀛州防御使。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押在监狱里(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被害人的家属自己说两家并没有积怨,只是酒后误伤而已,希望只以过失杀伤论处就行了。马仁瑀说:“我是现任的当地长官,而我的侄子却杀了人,这是仗势欺人啊,不是什么过失杀人。我怎么敢因为私情而乱了国家的法律呢?”于是按照法律将侄子处死,并给受害人布帛妥善处理了殡殓安葬事宜。太平兴国七年去世,终年五十岁。朝廷追赠他河西军节度封号,丧葬事宜由朝廷供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阳固,字敬安。性散傥,不拘小节。少任侠,好剑客,弗事生产。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遂博览篇籍,有文才。

太和中,从大将军宋王刘昶征义阳。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栗无敢言者。固启谏,并面陈事宜。昶大怒,欲斩之,使监当攻道。固在军勇决,志意闲雅,了无惧色。昶甚奇之。军还,言之高祖。年三十余,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

初,世宗委任群下,不甚亲览,好桑门①之法。尚书令高肇以外戚权宠,专决朝事;又成阳王禧等并有衅故②,宗室大臣,相见疏薄;而王畿民庶,劳敝益甚。固乃作《南北二都赋》,因以讽谏。

世宗末,中尉王显起宅既成,集僚属飧宴。酒酣问固曰:“此宅何如?”固对曰:“晏婴湫隘,流称于今;丰屋生灾,著于《周易》。此盖同传舍耳,唯有德能卒。愿公勉之。”显默然。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显大不悦,以此衔固。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既无事役,遂阖门自守,著《演赜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肃宗即位,大军征硖石,敕为仆射李平行台七兵郎。平奇固勇敢,军中大事悉与谋之。又命固节度水军,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军罢,太傅、清河王怿举固,除步兵校尉,领汝南王悦郎中令。寻加宁远将军。时悦年少,行多不法,屑近小人。固上疏切谏,以感动悦,悦甚敬惮之。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丁母忧,号慕毁病,杖而能起。练祥之后,犹酒肉不进。时固年逾五十,而丧过于哀,乡党亲族咸叹服焉。

神龟末,清河王怿领太尉,辟固从事中郎。属怿被害,元义秉政,朝野震悚。怿诸子及门生吏僚莫不虑祸,隐避不出,素为怿所厚者弥不自安。固以尝被辟命,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仆射游肇闻而叹曰:“虽栾布、王修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

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殓焉。(节选自《魏书》)

注 ①桑门:即“沙门”,佛教专指依戒律出家修道的人。②衅故:罪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   折:改变

B.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    辟:征召

C.显大不悦,以此衔固     衔:贬谪官职

D.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明:表明

解析 衔:怀恨在心。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军还,言之高祖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因以讽谏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C.①以为举得其人②吾其还也

D.①既无事役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解析 D项都是时间副词,表已然。A项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凭/于是,就。C项代词,那/语气词,表示婉商,还是。

答案 D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阳固“不畏强御”的一组是  (  )

①固启谏,并面陈事宜 ②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 ③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④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 ⑤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 ⑥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③是说他写文章的目的。④是体现他的智谋。⑤是体现元怿对他的作为满意。

答案 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固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好行侠仗义,不营正事。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勤奋好学。

B.面对严暴的将军,阳固敢于直谏,凭勇敢果决终获认可;面对敌人,他有勇有谋,设奇计取得胜利。

C.皇帝昏庸,权臣专断,阳固写《南北二都赋》《演赜赋》讽谏;中尉王显侈奢自夸,他毫不客气,直言相劝。

D.阳固为人至孝至义。母亲去世,他“丧过于哀”,让人叹服;为报清河王知遇之恩,他不顾安危,“尽哀恸哭”,令人敬佩。

解析 《南北二都赋》是用来讽谏的,而《演赜赋》则不是。

答案 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栗无敢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栾布、王修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昶性情暴躁,治军非常严苛,军中(官兵)都恐惧战栗不敢发表意见(说话)。

(2)又有人在王显面前说阳固的坏话,王显就趁机向朝廷启奏,告发阳固曾向朝廷申请过多的粮食,(朝廷)免去了阳固的官职。

(3)即使是栾布、王修(在世),又能凭什么超过他啊?像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啊!

参考译文

阳固,字敬安,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好行侠仗义,喜欢和剑客交往,不营产业。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志向,勤奋好学,于是博览群书,有文才。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大将军刘昶出征义阳。刘昶性情暴躁,治军非常严苛,军中官兵都恐惧战栗不敢发表意见(说话)。阳固劝谏他,并当面陈述各种事项。刘昶大怒,想杀他,后来又派他担任开路先锋。阳固却勇敢果断,表现得儒雅悠闲,一点也没有害怕的表情。刘昶这才觉得他是个奇才,(不敢怠慢他)。军队凯旋,刘昶把这事告诉了高祖。他三十多岁时,才被征召为大将军府参军。

当初,世宗把国事随意交给大臣处理,并不亲自处理,他又喜好佛事。尚书令高肇凭自己外戚的身份专横骄宠,独揽朝中诸事;又有成阳王禧等人也各有罪行,王室大臣与皇帝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关系也日益疏远;京城周围百姓,辛劳痛苦却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阳固写了《南北二都赋》,用以指责规劝。

世宗末年,中尉王显建造新宅完工,召集众臣大办酒宴。饮酒至酣畅时,王显问阳固:“这座新宅怎么样?”阳固回答说:“晏婴的宅院低洼狭小,可他的事迹却流传并为人称道至今;高大豪华的住宅容易引起灾祸,这个道理《周易》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宅院大概只是像旅馆一样罢了,而唯有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善终。希望你好自为之啊!”王显听了这些话默然不应。过了些日子,他又对阳固说:“我担任太府卿之职,府库财物充盈,你认为(我的能力、业绩)怎么样?”阳固回答说:“你抽取大小官员应领俸禄的四分之一,又把各州郡的赃赎款全部收缴到京都,凭这个来充实府库,里面的财物能不多吗?况且既然有了善于聚敛财富的官员,还能不出贪污盗窃的蠹虫吗?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王显听后极为不悦,因此对阳固怀恨在心。又有人在王显面前说阳固的坏话,王显就趁机向朝廷启奏,告发阳固曾向朝廷申请过多的粮食,(朝廷)免去了阳固的官职。

免职后的阳固,没有了政务缠身,就闭门不出,修身养性,创作了《演赜赋》,来阐明深刻的哲理以及处境顺利与时运不通的道理。

肃宗即位,朝廷大军征讨硖石,(肃宗)任命阳固为仆射李平的行台七兵郎。李平认为阳固作战勇敢非同一般,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后又命令他统领水军。阳固设奇计,攻打贼寇,预先战胜(乘:战胜)敌人,占领外城。战争结束后,太傅、清河王元怿推举阳固,阳固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兼任汝南王元悦的郎中令。不久升为宁远将军。汝南王元悦当时年少,行为多有不法,器重亲近小人。阳固上疏直言规劝,以情动之,元悦十分敬畏他。元怿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推举得到了最合适的人选。这一年,阳固的母亲去世,他恸哭思念哀毁成病,拄着拐杖才能起身。居丧期(练:指白色的丧服。祥:除丧服之祭)已满之后,仍然不食酒肉。当时阳固已年逾五十,然而却面对母丧哀痛过于常人,乡党亲族全都为之叹息敬服。

神龟末年,清河王元怿兼任太尉,征召阳固担任从事中郎。接着元怿为政敌所害,元义主持朝政,朝野上下都震惊恐惧。元怿的儿子及门生、下属官吏没有不担心灾祸的,都隐藏躲避不出,平素为元怿所器重的人更是恐惧不安。阳固因为曾受到元怿的征召任命,就独自到为元怿举办丧事的地方,尽情表达哀痛之情大声恸哭,很久才回家。仆射游肇听到这事叹息说:“即使是栾布、王修(在世),又能凭什么超过他啊?像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啊!”

阳固刚毅儒雅端正,不畏强权,为官清正廉洁,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没有用来举办丧事的财物,亲戚朋友置办棺木收殓了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刘超,字世瑜,琅琊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琊国上军将军。超少有志向,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相府建,又为舍人。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行参军。

中兴建,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时台阁初建,庶绩来康,超职典文翰,而畏慎静密,弥见亲待。加以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每帝所赐,皆固辞曰:“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帝嘉之,不夺其志。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入为中书通事郎。咸和初,遭母忧去官,衰服不离身。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及苏峻谋逆,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时京邑大乱,朝士多遣家人入东避难。义兴故吏欲迎超家,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及王师败绩,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帝时年八岁,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温峤等至,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后王导出奔,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将欲奉帝而出。未及期,事泄,峻使任让将兵入收超及钟雅。帝抱持悲泣曰:“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奉诏,因害之。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帝曰:“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由是遂诛让。及超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追赠卫尉,谥曰忠。超天性谦慎,历事三帝,恒在机密,并蒙亲遇,而不敢因宠骄谄,故士人皆安而敬之。(节选自《晋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

贰:离心,背叛,这里用作名词

B.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

渐:逐渐,慢慢地

C.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

寻:不久

D.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

遇:遇到

解析 遇:对待,待遇。

答案 D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