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6-08
首先:抓住设问三要素:
①知识范围:经济常识→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是经济常识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
②设问类型:措施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对症下药”。
③特别限定:针对经济增长中问题→确定本题的答题特色。
其次,审清题干,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症状“——该市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此题症状非常明显,是典型的”对症下药“类题目。
①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第三产业低于国际水平。
对应措施:调整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②万元GDP耗电量高于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
对应措施:降低能耗。
③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标准。
对应措施:防止污染
④主要水域水质量属于劣5类。
对应措施:可持续发展。
综合②③④,应该立即想到的教材知识点和当前方针政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针对上述症状,依照对症下药的原则。做答案的要求仍然是:层次化、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不但要指出现象,还要说明本质,坚持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不但要条分缕析,更要整体概括,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参照答案,体会分析过程和最后答案的异同,体会应该学到什么。
【答案】(1)该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重工业比重偏大,高能耗、高污染,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2)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的30年。30年来,中小企业在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增加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生产成本升高、外贸出口困难、市场紧缩等困难,亟须解决。
请用经济常识从国家和企业角度分析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走出困境。
解题例析
首先,抓住设问三个要素:
①知识范围:经济知识→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是经济常识中与国家和企业相关的内容。
②设问类型:措施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对症下药+各尽其责”。
③特别限定:“从国家和企业角度”“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走出困境”→确定本题的答题特色。
其次,审清题干,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症状”——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本题既有明确的“症状”,又限定了行为主体,所以应当确定的套路是对症下药和各尽其责相结合。
①资金短缺→从国家的角度可以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从企业自身应该努力降低成本。
②生产成本升高→从国家的角度可以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比如出口退税等;从企业自身还是应该努力降低成本。
③外贸出口困难→从国家的角度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在贸易摩擦中保护企业的利益;从企业自身要提高创新能力等,靠自身实力占领市场。
④市场紧缩→从国家的角度和企业自身都基本与上述措施重合。
第三,针对上述症状,依照对症下药与各尽自责相结合的原则作答。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措施要具体化,把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要条分缕析,更要整体概括,该合并的要合并,该展开的要展开。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参照答案,体会分析过程和最后答案的异同,体会应该学到什么。
【答案】(1)国家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融资难度,扩大融资额度和渠道,解决其资金困难;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如采取增加出口退税、加大财政补贴、降低税收负担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等;国家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扩大企业出口。(2)中小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立自主品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选择合适的企业和时机与其他企业联合或被兼并,扩大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调整产品结构,或转产其他产品。
(四)意义类
“意义类”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广义上讲,还可以包括作用、影像类。不过影响类往往有负面的东西,即影响包括不利和有利两类。
如:广东卷: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四川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
解题技巧
1.明确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有些笼统的说法,要通过材料仔细体会,否则就会答非所问。
2.紧扣材料: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3.发散思维:应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分析。
常见的分析角度有:
①客体分析:即受他影响的对象,各自对象分别所受的影响,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有“对国家、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市场、资源、产业结构等具有的影响”。
②性质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③内容分析:根据设问和材料反映的方面和字句对应分析。
④范围分析: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对区域影响和整体影响等。
4.答题套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由经济到政治”
5.常见关键词归纳:
(1)经济意义角度:
①从个体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
②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常见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城乡经济。
③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2)政治意义角度:
①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
A(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等。
B(有利于)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等。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
②对外交往的意义(国际)
A对我国的意义: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昭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B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世界人民利益;推推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求同存异;有利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
③对党的政治意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战斗力、影响力、凝聚力;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使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强的领导核心等。
【例题】四川卷: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经济各部分存在密切联系。据测算,建设1千米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新增100亿元投资可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
材料二 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
解题过程例析:
首先,抓住设问三要素
①知识范围:经济常识→确定搜索的考点范围是经济常识中与打造交通枢纽相关的内容。
②设问类型:意义类→确定答题的套路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内而外”。
③特别限定:“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确定本题的答题特色。
其次,审清题干,对应设问,抓住有效信息:
材料一核心信息: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
材料二核心信息: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思路展开搜索:
①对西部自身: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工业化。
②对个人、劳动者:有利于增加就业
③对社会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④对国家、国民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作答案的要求仍然是:层次化、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特别要注意的就是组织答案的顺序往往和思维顺序相反,也就是先从大的方面说起。
答案: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市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中支柱产业的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五)完成类主观题
所谓完成类主观题是指设问所指向的动作已经完成。一般用“如何做到……的”来设问。这类题目与“如何做”类题目形似神不似,答题技巧相差很远。实质上这类题目更类似于”体现类“,但又有所不同。
解答技巧:与体现类相似,都可以坚信“答案必在材料中”,都可以遵循“1+1=1”的答题套路,但不同的是,这这一类题目强调的是做法。所以他的独特技巧就在于到材料当中去“找做法”,看清楚共有几个相关的做法,然后根据设问要求一一对应,就可以完成答案。
【例题】某贫困地区的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地面积大,适应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了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题过程例析: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完成类设问的题目。自当年高考之后至今,一直被各类教辅材料所引用。在当年的考试中,很多考生得分很低,原因在于把这一设问混同是什么和为什么类设问来回答。
第一步,审设问。抓住三个设问的有效信息。
首先,确定知识范围:哲学常识,搜索与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体系。
其次确定设问类型:完成类,确定答题套路“1+1=2”。相信答案必在材料中,到材料中去找做法。
第三,明确特别限定:脱贫过程中,确定本题特色,是从脱贫的做法中体现出来的。
第二步,审题干,提炼出设问限定的脱贫的做法。
①脱离本地区盲目办厂;②根据本地区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③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④自力更生。对应教材中关于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知识体系,组织答案。
答案:(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到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3分)
(2)辩证地任何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5分)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3分)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3分)
(六)图表类主观题
一般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形式,如运用表格、坐标、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收入问题、居民生活水平等问题。
图表式论述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如下能力:第一,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图表的数据中概况出相应的现象。第二,综合分析能力和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第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各(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图表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当然也有根据材料设定其他问题的。
1.图表题构成要素分析
图表题包括图、表、文、注和问五个基本要素
(1)图:即图形
它由图形名称和各种不同的图形形式构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看,主要有柱状图、条形图、线状图、饼状图等。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与表格和文字比较,更为形象直观。
(2)表:即表格
表格一般由表格名称以及若干横向的行和纵向的列构成一定的栏目,各自提供一定的数字或文字信息。栏与栏、行与行、列与列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指向或内在联系。
(3)注:即备注
注一般依附于图形或者表格之后。从备注与图表的关系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A解释性备注,它是对图表中的信息加以解释。B补充性备注,则是对图表中信息加以补充或说明。
(4)文:即文字材料:
图表中的文字材料一般是作为背景材料的组成部分,与图表并列呈现的
(5)问:即设问:
从设问的指向看,有的是针对背景材料(图表、文字等)中的某一个或某一方面信息设置的,有的是针对其中两个或多个信息设置的,有的则是针对整个背景材料设置的。
从设问的内容看,大体有以下两类:(1)图文解读类:如“图表(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问题)?”多从经济学角度考查。此类设问在图表题中最为常见。(2)关系揭示类,如“图表(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从近几年高考题试题看,多从经济学角度考查,也可以从哲学等其他角度考查;大多是两个图表(材料)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内容看,图表或材料所呈现的问题多是教材基本原理的感性体现,如供求与价格、生产与分配、收入与消费等。
2.图表题的审题策略和解答技巧:
(1)如何审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设问要求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图表式论述题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构成,因而审题应包括审设问和审材料。
A审读设问的方法:
组合式的图表题,往往包含一组设问,宏观上看可以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类。其中图表题独有的,常见的问法是上面提到的两种:①图文解读类,②关系揭示类。
第一类设问,属于“反映类”。也就是说通过解读图表,可以直观的看到一种现象,即表面上就显露出来的东西。当然,无论设问是否要求回答“反映什么问题”,考生都应该在指出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背后本质性的问题。
第二类的设问,实际上是命题人引导考生注意材料组合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设问铺路。图表见或材料间往往是因果关系,但也不能千篇一律。答题时要注意运用图表中术语表达这种关系。
B对于图表式材料的审题方法:
对于图表题中的文字材料部分,完全可以按照技巧专项训练一中将的主观题审题方法去做。也就是先审设问,抓住三个要素;后审题干,提炼中心思想。
第一,审标题:一定要明确图表的标题,因为标题往往就是该图表材料的中心意思,对理解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图表的标题往往暗示或明示着一条答案。
第二,审内容:指图表式材料中所列具体项目,包括表格中的具体栏目名称,坐标名称、图例名称等,把握了细目就把握了图表所涉及问题的各个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细目也往往是答案表述中所使用的基本术语。
第三,纵横比: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审读图表,将图表中的数据或图形变成文字表述,即从图表中提炼有效信息。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信息,辩证地认识图表信息。比较不同项目的变化方向、趋势、程度,往往可表述为:上升、下降、增加、减少、加快、减慢等等。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或观点。
第四,找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不止一幅图表的主观题要根据设问,通过对各图表式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附注或注释。附注或注释是图表式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之,则不能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请记住:有注释必定有用,如果不用就不能完整把握题意。图表的备注多数都要出现在答案中,要看准,备注是对内容中什么信息的注释,结合图表的内容作答。
第六,设问和审读材料相结合。根据设问所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式材料,使审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
第七,特定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图表式材料中有的年份有特殊意义,要准确准确。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1978年、1992年、1997年、2008年等。
(2)如何作答
图表题的作答方式,除了遵循一般主观题的答题规范外,还要注意做到两个统一: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由图表式材料概括归纳出其反映的经济现象,用理论知识对这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综合,解释其所体现的本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也就是教材知识和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所吻合。
作答时要注意细节:两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统一——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三结合——结合设问、图表内容和涉及背景;三忌讳——一忌硬套教材知识,二忌脱离表题和设问读图表;三忌离开背景导向主观臆断。答题公式是:“在什么时间或空间范围内+反映了什么现象+比较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题】
07广东卷图表题:略
解题例析: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组合是图表题。
首先,抓住三个设问的有效信息:第(1)问:图表反映的现象是什么——读图,把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第(2)问:图表间的关系是什么——概括,比较找出三幅图表间的内在联系。第(3)问:按照一般主观题形式,抓住设问三要素:①确定知识范围:经济常识,搜索相关知识体系;②确定设问类型:启示类,确定答题套路“该如何做”。③明确特别限定:材料二和材料三,确定本题特色。
其次,审清图表:
关于材料一:第一,审标题:2001年-2005年广东省能源消费变动状况。暗示本图揭示能源消费变动趋势。第二,审内容:这是一幅坐标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增长速度。第三,纵横比:随着时间的变化,该省的能源消费逐年增长并呈折线变化。
关于材料二:第一,审标题:2001年-2005年广东省人均GDP变动情况。暗示本图揭示人均GDP变化趋势。第二,审内容:本图为最简单的二维表格图。横向只有年份参数,纵向只有人均GDP(美元)参数。第三,横纵比:随着时间推移,该省人均GDP(美元)逐年增加。2005年明显加快。
关于材料三:第一,审标题: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第二,审内容:该图为柱状图,横向参数为时间、纵向参数为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第三,横纵向比:随着时间推移,该省单位GDP能耗2003年后逐年减少。第四,附注或注释。吨标准煤/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
答案:(1)①材料一可以看出,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慢于2001-2003年。②材料二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均GDP稳步增长,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③材料三可以看出,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广东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降低能耗。
(2)随着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在增加,但单位能耗在逐步下降,说明我省经济发展向低能耗转型。
(3)①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的2015高考政治第三轮复习指导之解题方法,更多精彩尽在精品学习网,敬请关注!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政治复习指导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