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songj
2014-06-14
摘要: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4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试卷特点分析
本次试卷的命题思想和意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总体上来说难度适中,题目较为新颖、灵活,图文并茂,既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又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和题型的较好范例。
本次试卷的特点具体如下:
1、考查的知识面全,重点突出。
本次的考试范围为必修(1)第一单元,必修(2)第一单元,必修(3)的全册。本次试卷的试题就是从这一范围出发,基本以25%、25%和30%的比例命题。分值分布情况如:
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史30分(选择题1—8,材料题31题)。
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史29分(选择题9—15,问答题33题)。
必修(3)全册科学文化思想史61分(选择题16—30,材料题32题,问答题34题)。
围绕课标要求,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合理。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选择题总体来说难度系数不太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第1、2、3、7、9、10、15、21、22、等,还有材料题31题第一问、问答题33题第一问都是可以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立足于根本,学生得分率较高,有利于鼓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信心。
4、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中多处运用材料和图形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强阅读材料和图表的能力。如第1、2、3、9、10、18题,其实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但加上一段材料后就增加了迷惑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辨识能力。第5、6、30题则考查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事务的大概时间段的掌握。而第13、25、29题则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材料题31题第2、3小问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2题考查学生的判断和逻辑归纳能力(一篇小论文),以及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问答题33、34题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力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与分析
1、总体情况:
以本校高二(1)班为例。本次历史考试成绩:平均分81.94,及格率86.5%,优良率19.2%。各知识模块得分率:客观题得分率73.2%,主观题材料题第31题得分率59%,第32题得分率65.1%,问答题第33题得分率59.6%,第34题得分率42.9%。
2、失分情况及原因:
选择题:共30题,总体得分率在75%以上的有第1、4、7、8、9、10、12、15、16、17、19、20、21、22、25、30题;学生得分:良好率53.8%(28人),及格率94.2%(49人),每道题得分率: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得分率855764856471789210010057100717185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
27282930
得分率1007835100100921001442854271714292
其中第18题是本次试卷中错误率较高的一道题,得分率仅为35.7%。主要是学生对选项中的指南针、火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清楚,分不清到底哪一个发明对“近代世界”的建立影响更大。
第23题是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仅为14.2%,学生不能很好区分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在民权上的不同,或根本就不知道两个派别的民权思想是什么,三民主义的内容不能与十六字纲领的内容一一对应,书本知识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
第24题得分率也仅为42.8%,学生审题不清,问的是思想解放的作用,主要倾向于积极作用,但学生都把新文化运动的消极作用选了进去。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